当普通家庭的孩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时,无法避免的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一方面是手中能握住的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差壁垒导致的决策性失误,那些有条件亦或者是有背景的家长,从高考到就业,早已为孩子量身打造好了一条道路,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学习到就业,哪一次不是靠着自己的摸索一路前行呢?
也正因如此,当他们面对高考和就业这样的人生选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种感觉就好像前方漆黑一片,而摆在自己面前的几条路,都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得靠自己一步步去探索,这其中,磕磕碰碰都是避免不了的,走弯路更是常见,当然还有最可怕的一种可能,那就是从一开始就选错了路。
但是人生哪能没有遗憾呢?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见证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了,除了遗憾更多的也是唏嘘,在这个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下,很多机会是当你知道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的!
普通家庭考生毫无机会!深圳现“无缝衔接”岗,条件堪比量身打造
2015年深圳某机关单位发布了一则公务员招考公告,其中有一个冷门岗位引起了不少考生的关注,这个要求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历的岗位,限制多到被质疑是“萝卜岗”。
不仅专业要求精准到只要这具体的一个代码,学历也必须是特定专业的硕士,再加上应届毕业生、党员的身份限制,看似开放平等,实则设置了重重门槛。当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就像一把精准制作的钥匙,只为某个特定的锁而生,让该岗位的招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怪考生们草木皆兵,实在是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太激烈了,任何冷门岗位都会被格外关注,尤其是招聘条件显得与众不同的岗位,而该岗位更是被考生调侃:条件堪比量身打造!
不了解考公风向的读者可能不太明白,不就是限制了一个专业吗?怎么就成量身打造了?实际上对于考公而言,有限制的岗位不罕见,限制专业的也很正常,但一般都是限制某一类专业,而不是某一个专业,再加上硕士的学历要求和党员的身份限制,这种严苛到一定程度的岗位招聘难免引起质疑。
甚至有考生怀疑:是不是某个人刚好是这个专业,读完了硕士、且在上学期间入了党,然后快毕业了就顺理成章的有了这个岗位?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岗位已经不能用“萝卜岗”来形容了,而应该是“无缝衔接岗”!
考生的怀疑不是毫无依据的,要知道航空宇宙这类专业不仅入学门槛高,读研深造的机会也多集中在顶尖高校,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冷门专业中的冷门,假设这个岗位不是“量身定制”的,就是刚好该岗位需要这样一位人才,那对于普通家庭的考生来说也是毫无机会的。
报考条件越精确,对于普通考生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因为在没有招考惯例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会冒着就业风险给孩子报考这种冷门岗位,甚至都不了解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更别提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有机会进体制内了,换言之,冷门专业在体制内选拔中,何尝不是一种筛选的工具呢?
而在此基础上,硕士的学历要求也是一道坎儿,冷门专业攻读硕士,期间的风险系数和经济投入,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敢冒的风险,一个看似公平的考试制度,实际上在入口处就设置了无形的经济门槛。
从岗位要求来看,能有机会报考这个岗位的考生,必然不是普通人,要么父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他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冷门专业,要么就是父母是本该相关领域的人才,有见识让孩子去剑走偏锋,也有能力给孩子兜底。
当然了,对于这个岗位究竟是不是“量身定制”,客观来讲很大概率不是,因为满足这类的人才即便不是比比皆是,也一定大有人在,且不说拥有航空博士点的大学就有8所,硕士点就更多了!专业对口是单位招聘的必然需求,至于党员的要求,这在体制内招聘中可并不罕见,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笔者倒认为,这种招聘信息精确的岗位多,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总好过招聘信息写的很笼统,内部的招聘需求却很清晰,最后大部分人陪跑,与其抱怨自己没有入职这种冷门岗位的机会,不如庆幸自己最起码没成为陪跑的韭菜。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