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子瑾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频繁地出现在公众平台之中,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不同的人对此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我在这里试着运用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带领大家去认识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消费主义。
希望能够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以此引发更多对于消费主义的思考。
因为内容篇幅过长,所以会专门开个栏目,大概分成四期,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由浅入深来具体讲述消费主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的代名词
“纸醉金迷”作为一种代名词,很早之前就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在电影界的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名牌包包与高定服装、精巧包装与惊艳目光、高楼大厦与素人努力;
The Devil Wears Prada
在漫威电影中,豪车与美女、犯罪与金钱;
在音乐界的说唱领域中,男说唱人常提到的房子、票子、车子、妹子;
再放大来看,资本阶层中New money与Old money就是典型的消费主义的主体与发起者。虽然两者内容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
被包装的消费主义
在艺术领域,你会发现“钱”这个词是隐形的,它被包装成各种名牌、豪车、大豪宅、油画、雕塑等等无形的资产。
似乎这些主角得到这些资产是如此的轻易,拥有的身份与目光如此的令人向往。
它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只要加倍努力,就能拥有这些看似唾手可得的资产。
似乎得到了这些,就会成为“万人之上的人上人”,拥有无数的尊重与敬仰。
无数的普通人为此努力,硬着头皮刷下长长账单的信用卡,拥有漫长的“花呗”岁月。
外表光鲜亮丽,实际内心空洞无一物,成为金钱的奴隶,被迫成为资本一辈子的牛马,永不得翻身。
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我们都很熟悉,在生物书上,我们得知自然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自然界中,动物通过不停地进化来躲避天敌,并在它们的同类圈通过不停地厮杀,成为强者,拥有领导力与所有的资源。
这是在野外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平衡自然界的生态圈与保持族群的存活。
Charles Robert Darwin
但反观我们人类,拥有自诩高度的人脑智慧与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
当一批碰巧达到顶点的人走到足够的高位之时,反而运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概念,让普通人为之诚服,为此自愿付出劳动,接受压榨。
生命力是否足够旺盛与自身能力是否强大,这原本是自然界的法则,却被潜移默化为社会规则。
作为强者的意识形态
既得利益者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拥有父辈积累的众多权力、地位、资源,他们将“弱肉强食”的规则放置在每个普通人的头顶上。
似乎只有强者才配拥有所有的资源。
“你没有钱就是因为你不努力”的名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它是所有“社会强者”以此来掩盖对普通人的压榨本质,是不合理社会的借口。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以国民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的一个扣除额。然而在现实中,工资却是土地和资本所让予劳动者的扣除额,是从劳动产品中给劳动者,劳动所打的回扣。贫困来自当今的劳动本身的本质。
普通人忙活一辈子都无法脱离贫困,不是不够努力,他们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却根本无法得到合理的报酬。
无法以此来支付自己想要的稳定生活,甚至支付不起普通生活需求的商品。
通过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透支身体与大脑,换来的只是一个月3000-4000的工资,甚至比这更少。
难道这些普通人所付出的脑力和精力,与老板无法比拟吗?
Under the Yoke
资本剥夺普通人的健康,掠夺普通人的资源,压榨普通人的剩余价值,压低普通人的报酬。
得利时,就打开钱包装下所有的利润,亏损时,就让普通人通过各种形式承担在市场上所亏损的损失。
冠冕堂皇地说自己每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努力工作,非常辛苦,所有的钱财都是自己赢得的,应得的,并且对普通人的财富收入嗤之以鼻。
由此我们可知,资本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压榨比我们想象中要沉重得多。
那我们作为普通人,作为一位消费者,在如今的世界市场之中,会受到消费主义带来的何种影响,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下一期,我将会个人消费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来讲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