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写作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无论是面对命题作文还是自选题目的作文,都是憋半天写不出几十个字。

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过去这个坎儿。

一个具体的表现是,每当要写点什么的时候,大家就都去网上搜索范文。但是那些范文基本上没有思想,和计算机自动产出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

以它们为基础改几个字交上去,既不可能得到好分数,也不可能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

一个熟练的书面写作者,需要经过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再从天天想写到不轻易落笔的两个过程。

这一讲,我会以美国私立中小学以及大学对不同阶段写作的要求为蓝本,结合我的体会,介绍完成第一个过程,也就是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的五个进阶步骤。只要按照这五步来练习,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书面表达的高手。

为了方便理解,我以发朋友圈的例子来说明。毕竟,写出一篇好文章和发一个广受点赞的朋友圈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两者都是要很好地表达自己。



第一步,随便找一个新鲜有趣的题材,开始写。

这个阶段,写得是好是坏并不重要,只要写就行。

我们在小学时都被要求写过观察日记,要把每天看到的事情随便选一些记录下来。这件事看似简单,很多小学生做起来却会觉得很困难,憋半天不知该写什么,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如果读了别人的范文,那就更气馁了,会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却又无从改进。

其实,写观察日记就跟用手机拍张有趣的照片,然后加一句文字说明一样简单。拍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自己拍,而且要说清楚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以及为什么拍它。

比如,一个孩子去动物园玩,看到了食蚁兽,这可能是他之前只闻其名,未见其物的哺乳动物。

这时候如果手机在手,他肯定会咔嚓一下就拍下来。如果家长问他看到了什么,他可能会说看到了食蚁兽,而且食蚁兽有长长的身体、长长的头、长长的鼻子、长长的舌头,总之都是一个“长”字。

家长可以继续启发孩子,为什么食蚁兽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长”这个特点。原因不难找到,因为它需要把头伸进蚁穴吃蚂蚁。

如果观察得再细一点,孩子可能会看到它的长鼻子外面有鳞甲,长成这样应该跟吃蚂蚁有关,这就又找到了一个身体特征和习性有关的证据。把上面这些发现都写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观察日记了。

当然,也可能孩子没看到觉得新鲜的动物,只看到了过去在视频和图片中已经见过的长颈鹿和大象。这是不是就没得可写了呢?不是的。他还可以把对它们的印象和感受写出来,比如“长颈鹿远没有我想的那么高”,或者“大象的齿远没有我想的那么长”。

俞敏洪老师讲过一件事,他的一位农村老乡,到了北京见到天安门后大失所望,因为它没有闪着金光。你看,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

任何一个让你感觉“原来如此”或者“原来不过如此”的见闻,都是很好的写作题材。



第二步,突出主题。

写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主题。

如果你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结果朋友在评论区问“你拍的啥”,那就算拍失败了。即便你回复说,“是食兽,在左上方那个树丛里,你放大一下就看见了”,也无济于事。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一样,作者没有机会辩解。

合格的记录者要让食蚁兽在照片中足够突出,让别人一眼就能看见。这不是说不允许有环境背景,而是说背景应该只是为了反应食蚁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不能喧宾夺主。

你不妨用这个标准去过滤一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看看主题是否突出,是否掺杂了太多没用的信息,以至于别人看了却不知道在说什么,或者知道在说什么,却觉得没用的内容太多。

当然,有人会说我没有长镜头,食蚁兽就是拍不大,周围的画面就是这么多。这就如同画面不够清晰,硬要通过增加背景来增加像素一样。

其实,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做一次裁剪,把没用的画面裁掉,这样得到的图片可能像素不高,但是能达到你的表达目的。

能记录新鲜有趣的东西,并且突出主题,做好这两步,就达到了初中作文的水平。



第三步,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

如果要向别人介绍食蚁兽,只有一张整体的照片可能是不够的,因为看不到细节。但是如果只拍它带有鳞甲的鼻子,或者它的尖爪子,显然也是不够的,因为大家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拍什么动物。

所以,你需要给食蚁兽拍一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看过一些介绍动物习性的优秀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你就会发现,那些纪录片通常是先给我们展示一个整体的画面,然后带我们进入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了解动物的生活细节。

至于选取哪些细节,就有讲究了。对于食蚁兽,最能反映其特点的细节是它们的长舌头、尖鼻子等,尾巴不重要。但是,如果是讲述孔雀的故事,美丽的尾巴就是重点了。

按照美国私立高中的要求,一篇合格的作文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展开的线索。轮廓很好理解,食蚁兽的轮廓不能看上去和长颈鹿一样。

细节的选择需要支持主题和故事情节,与这个目的无关的,哪怕自己再感兴趣,也不要选择。

当然,堆砌细节并不能带来好文章,你还需要有一条线索把它们串下来。比如讲动物的习性,你可以用它一天的生活来串,也可以用它的迁徙来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线索。

要注意的是,线索替代不了主题,它跟主题是两回事。除了记录一件事情(记叙文),说明一个观点也要有线索。

总结来说,首先,你要有一个整体的看法、态度,这是轮廓;然后,要有支持它的证据,这是细节;最后,这些细节不能以清单的方式罗列出来,而要根据一条条线索展开。

做到这些,你就能写出一篇合格的高中作文了。而这样的作品,多少都会有人点赞。到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就能做到想写就能写了。



第四步,让读者产生共鸣。

高中以前,我们写作常常是为了练习文笔。但是高中以后,不管是申请奖学金,还是要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写作常常都是有现实目的的。如果目的没有达到,就是失败了。

想要达到写作目的,挑选素材很重要。比如同样是食蚁兽这个题材,如果是环保人士,想通过一组短片或者一小段视频来表现食蚁兽的生活习性,强调它们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那他们可能就需要找到食蚁兽吸食白蚁的画面、被白蚁侵害的树木的画面等。

他们需要把这些画面放在一起,让读者或者观众的心随之一同震颤。如果观众主动转发,就说明他与之产生共鸣了。如果素材无助于达成目的,那你再喜欢也没用。

为了让读者产生共鸣,写作的时候还要看读者是谁,要以读者的认知体系为前提,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说,有些人写提职申请,心态是求求你们提拔我吧,我工作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写法常常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相反,如果上级和同事看了之后觉得你贡献真大,不提拔你就没有公平可言了,那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样,如果是申请研究生的材料,系主任看到后觉得,不把你招进来就是系里的损失,那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对专业写作者的要求。

贝聿铭的建筑、夏加尔的绘画、鲁迅的杂文、张爱玲的小说,一看就知道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自己的风格。

我曾经跟随一位摄影大师学摄影,但他从不教我技巧,而是一直强调自己的风格以及按动快门那一瞬间的感受。在他看来,没有风格的作品,永远可以被替代,相应的艺术家就永远不可能有立足之本。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模仿某个人的风格,那样很轻易就能让人看出来是廉价的复制。

不过,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了解很多人的风格。

在清华教艺术史的王乃壮教授曾经对我说,当初徐悲鸿先生对他们的要求是了解至少五百位艺术家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你读过我三本以上的作品,应该能体会到我的写作风格,但是要知道,我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多少作品。

上述五个步骤,可以说是写作训练的总纲。

从找到新鲜有趣的题材写起来、突出主题,到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最后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持续进阶的过程。

我相信,按照这种方法进阶,你一定也会产生天天想写的冲动。

本文摘自《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