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7日讯 无棣县小泊头镇盐碱地众多,含盐量在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的盐碱耕地就有3万多亩,近年来当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产学研合作力度,以科技赋能,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今年,无棣县小泊头镇的刘会升在盐碱地上种植了400多亩小麦,小麦单产提升技术的应用,使得小麦长势良好。“以前就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现在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经过改良都成了丰收的地块了,看着心里就高兴。目前分蘖也很好,像今年这样能打一千多斤,以前我们最好也就是七八百斤。”无棣县小泊头镇种粮大户刘会升告诉记者。

这些增产农业技术的应用,都来自当地与各级农业部门和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这两天当地镇政府、农业农村、科协、山东农业大学又达成了共建协议,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和玉米科技小院在当地揭牌成立。共建后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低产田单产提升出发,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相关科技成果推广。“它主要是把农户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就地解决,这样使我们的科研问题来源于当地的实际,把我们的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新的农机装备以及信息化的这些田间的生产技术,能够尽快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鹏表示。

小麦出高产,三分种七分管。今年小泊头镇目前已开展10多场“田间课堂”,指导农民阶段性搞好小麦田间种植管理。揭牌仪式后,无棣俊棣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省级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举行。山东农业大学代兴龙教授为当地广大种植户,传授讲解如何预防倒春寒等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近年来,小泊头镇以“中薯(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盐碱地产学研科创孵化基地”为依托,强化与各级农业部门、广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改良,实施农技良法和良种筛选实验项目,已引进“丰度191”“菏麦29”等山东省种子总站推广的50多个优良品种。“双深双晚”“小麦全幅匀播”等先进种植技术和首个耐盐碱鲜食玉米品种“鲁甜糯191”均诞生于此。“经过多轮的实验之后,老百姓也参与进来,提升了老百姓对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认可,最后打产、测产、增产的效果让老百姓更信服。”无棣县小泊头镇党委书记冯国才说。

闪电新闻记者 周建辉 无棣台 吴云峰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