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特朗普一纸总统令,将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一举飙至145%。

这场令世界哗然的“极限施压”,像一记重拳砸在了早已危机四伏的全球经济体上。

他还宣布对其他75个国家实行关税缓冲期——在90天内暂时降低进口关税到10%,引诱更多国家离开“反美关税”阵营。

就在舆论强烈声讨美国时,欧盟忽然态度大变,原计划于4月14日对美报复性征收210亿欧元关税的举措却在最后时刻悄然暂停,并紧急派出高级代表团乘专机赶赴美国。

而在此之前,中欧电动车“最低售价承诺”刚落地不到48小时,一场足以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多边角力悄然升级。

第二任期的特朗普再次上演其经典的“突袭式”外交: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激增至145%。

与2024年那个年平均30%的关税相比,这次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让不少老华尔街金融家都瞠目结舌。

回顾他2018—2020年第一任期的操作,彼时还只是层层加码、一步步逼迫。

然而现在,他似乎在亮出最后的底牌。



为什么特朗普此时选择如此疯狂的举措?有分析人士指出,2025年的美国正面临制造业疲软、国债收益率高企的双重压力。

过去一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刷新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停留在荣枯线下方。

这样的经济寒意,让“极限施压”再度成为特朗普的一把利器。



他不仅要对中国痛下杀手,还宣布对其他75个国家实行90天的关税优惠,意在分化围绕中国的“反美关税联盟”。

据最新统计显示,已有37个国家向美国财政部递交谈判申请,希望能在90天内拿到各自的“特别豁免权”。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暂时对电子产品保持原关税水平,而对汽车领域却来了一次重拳出击。



许多美国车企在幕后强势游说,试图利用政策红利抢回失地。

福特CEO甚至声称:“中国新能源车已成为美国工业基地的头号威胁”,并呼吁政府需额外提供300亿美元的转型补贴。

可见此次“关税闪电战”背后的博弈,不仅涉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制衡,也折射出美国汽车产业界的集体诉求:他们要在与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中赢得喘息之机。



4月14日凌晨,欧盟竟然紧急宣布暂停对美反制措施的生效。

要知道,就在4月13日晚,欧盟官方还在外媒上痛批美国加征关税过于毒辣,扬言要对包括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等美国标志性产品征收210亿欧元的报复关税。

然而说变就变:一夜之间,不少欧盟内部文件泄露出端倪——德法汽车巨头感到了恐慌,认为“欧洲迫切需要美国市场的资金与技术合作”,且在当前时刻难以承受大规模关税冲击。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在4月12日刚与中国达成了电动车关税的“最低售价承诺”协议,中国车企同意出口到欧盟的电动车售价不低于3.8万欧元,以此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欧洲本土车企的价格竞争压力。

该协议原本被视为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共同抵御美国关税战的重要姿态。

然而仅仅两天后,欧盟却突发变卦: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退出了原定4月18日的访华行程,反而在4月14日深夜乘机直奔华盛顿,连夜赶去和美国财长贝森特团队敲定会谈的细节。



欧盟为何如此心急?内部的分化是一大关键。

德国和法国的工业游说团报告指出,如果与美国发生大规模关税冲突,将对欧洲汽车与钢铝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西班牙与意大利虽然公开声讨“美国不再可信”,但也不得不承认主流资金都在朝着“大西洋联盟”靠拢;而像波兰、立陶宛等国更是极力主张加强与美国关系。



最新数据显示,47%的德国企业都担心失去中国市场,但进一步的调研示:他们同样不想与美国彻底闹翻。

这种“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美国”的微妙平衡,必然导致欧盟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

4月14日,欧盟紧急派出的高层代表团抵达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举行首轮正式谈判。



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最关心的三大议题分别是:

一,关键矿产协议——美国希望欧盟将锂、钴等重要原料的“中国份额”降至30%以下;二,数字税妥协——美国要求欧盟放弃对谷歌、Meta釜底抽薪式的130亿欧元追缴税案;三,北约军费捆绑——美方暗示,如果欧盟希望在贸易上得到更多豁免,北约成员需将军费支出提升至GDP的3%。

从表面看,美欧此次谈判聚焦的议题并不止于经贸层面,还扯进了国防。



美国似乎想将所有筹码打包到谈判桌上,用以强化“跨大西洋”的同盟关系。

欧盟方面也在积极寻求回报,例如他们或将承诺在年内采购4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并对中国产的某些关键零部件设限,以换来美国汽车配件关税的全面豁免。

而对于欧盟内部有争议的“数字税”,美国态度强硬:如果欧盟死磕科技巨头,美国随时可能扭头走人。



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元素在这场美欧谈判中并未缺席:美国暗示会在抖音出海、数据监管等领域给欧盟更多“默契”,例如允许欧盟加大对TikTok的本地化审查。

换言之,美国拿中国互联网企业当作议价筹码。

欧盟似乎也在暗暗权衡,因为他们同样担心本土数据安全和税收制度的缺口。



在这桩“华盛顿交易”面前,欧盟不想当小弟,却也无法忽视美方抛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抱怨跟美国谈了两小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并决定下周一,欧委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将访问美国,和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以及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会晤,共同讨论关税问题。



当欧盟与美国“亲切会谈”消息传出后,中国这边也没闲着。

在亚太经济圈内,中国加速推进RCEP升级谈判,各国同意逐步减少对于美元的结算依赖,计划逐步建立“去美元化”的结算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广交会在4月15日盛大开幕,中国企业并未因美国的严苛关税而彻底受阻。



据报道,首日就拿下了680亿美元的海外订单,其中欧洲采购商占比竟然攀升至35%。

这些数字无疑显示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韧性。

多家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依旧是欧洲买家青睐的对象。



中国和欧洲在汽车产业的合作也在加深: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建设年产50万辆电动车的新工厂;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签订了高达120亿欧元的电池供应协议。

欧盟内部虽有人担心“要不要审查这些投资?是否涉嫌补贴?”,但现实是,欧洲对绿色转型的需求急切。

如果把中国车企和电池巨头拒之门外,可能会错失新能源转型的宝贵时机。



因此,中国的反制布局更像是“两手齐下”:一方面针对美国加大贸易反倾销,另一方面在欧亚地区积极推进多边合作,以巩固与欧盟国家的供应链联系。

这也正呼应了中国官方态度:如果美国一意孤行搞单边霸权,中国就通过更多元化的合作渠道来实现“去中心化”。

这场多边的关税战役,已让全球产业链面临新一轮蝴蝶效应。



4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出紧急预警:若中美欧三方在2025年内无法平息贸易争端,世界经济在当年年底可能萎缩1.2%,不少新兴市场的货币将承受更大的贬值压力。

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跨国企业被迫二选一,或是分拆产能,或是转移订单。

大众汽车近日就宣布,暂停其在美国田纳西州工厂的扩建计划,把更多资金重新投向中国安徽合肥的新能源项目,公开的投资额高达90亿欧元。

另一方面,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筹建的新厂由原先计划的2025年投产,推迟到了2026年底,主要原因就在于高关税和人力成本超支。

而三星则在西安扩大芯片产能,新建产线每月可多生产30万片。

值得一提的是,贸易灰色渠道也在迅速增长。

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为了满足各方需求,开始成为“转口贸易”的中转站。

马来西亚对美出口中,贴牌自中国的商品占比据说比去年同期增长220%。

越南方面更是“南向贴牌”,让中国企业间接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

有人将这一现象戏称为“新时代的超车道”,但这种迂回通路的存在,也进一步凸显了现在国际分工网络的复杂性。

当特朗普在海湖庄园高调演讲“美国优先不是美国孤立”之际,载着210亿欧元“谈判方案”的欧盟专机早已降落在华盛顿,酒店会议室里正上演新一轮筹码交换。

广交会展馆内一道道中国新能源车的闪亮灯光,宣告着另一个大国供应链仍在迸发活力。

这场纷繁复杂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胜者:美国国债被超过32个国家央行抛售,欧盟深陷内部群分困局,中国外贸企业面临2%利润率的残酷警戒线。

“筑墙割席的关税大棒,砸伤的是全人类的共同未来。”这是单边主义的最后疯狂,还是多边主义的绝地反击?欧盟此番选择究竟是务实求,还是短视策略?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