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寻乌县柯树塘,曾经的稀土矿区土地沙化、一片荒芜,在科学化的治理模式下,从前的山林风光又回来了。”赣南师范大学聘请的产业导师、寻乌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科主任邱华西与同学们面对面,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讲述寻乌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当地“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的真实故事。

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三讲一悟”思政课堂,参与授课的还有学校专业课、思政课教师。

赣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林建平博士从学科视角出发,用工程思维剖析生态治理,围绕稀土开采污染问题及“三同治”工程思维展开深入解读,结合专业知识,详细分析了稀土开采对土壤、水体和植被的破坏机制,并通过科学模型和实验数据,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实景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生态修复的工程思维,也激发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从知识接受到策略构思的思维进阶,打通理论小课堂与实践大应用。

“深入理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也同样重要。”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勇波则深入解读了矿山复绿实践背后的理论内涵。课堂上,杨勇波结合寻乌矿山修复的案例,对比中西方废弃矿区治理经验,积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生态修复系统治理的智慧。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更是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躬身实践悟真知是“三讲一悟”课堂的最终落脚点。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前往寻乌矿山复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地走读和社会实践。通过田野调查、跟岗参与等方式,亲身体验矿山复绿的艰辛与成效,在“实践归来话成长”学习分享会中,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并积极参与基于“苏区振兴”思政大课学习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更在实践中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实现了由知向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三讲一悟”思政大课是赣南师范大学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之举,即通过“行业专家实例讲事理—专业教师实景讲学理—思政课教师实话讲道理—青年学生实践悟真理”,结合各学院专业特性,下沉学理深度,着力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大思政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陶冶情怀情操、坚定理想信念。(刘蔚卫、李三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