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宿敌”,一旦发现癌症很多人在身心上都会经历前所未有的煎熬和挑战。其实,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早做预防、重视早筛、早诊早治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癌症带来的伤害。
早预防
幼年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01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美国癌症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四成癌症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吸二手烟、超重/肥胖、饮酒、过多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膳食纤维和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辐射以及感染。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那么,怎样预防癌症?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滦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遵循“生活必需的8项指标”,包括四个行为指标:定期运动、健康饮食、不吸烟、健康睡眠;四个生理指标:健康体重、胆固醇、血糖和血压,有助于降低多种癌症风险。尤其在炎症水平较高的人群中,保护作用更为显著。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有关癌症预防的报告,还给出过具体的防癌建议。1.保持健康体重: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在成年期避免体重增加。2.多活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75分钟高强度体力活动。3.该多吃的食物: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应作为日常饮食的主要部分,目标是至少三分之二是这四类食物。4.该避免的食物:限制摄入“快餐”和其他高脂、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5.该少吃的食物:红肉和加工肉类。6.少喝甜饮料。7.限制饮酒,最好不喝酒。8.不建议用补充剂来预防癌症。9.尽量母乳喂养。10.已确诊的癌症患者,也要遵循这些建议。
癌症的发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尽早关注癌症预防,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早筛查
40岁起应重视癌症筛查
02
除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之外,大家还要重视定期体检,积极早筛。早筛,即利用快速、简便的检查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特定的高风险人群,并对这些高风险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筛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陈宗涛曾在其文章中介绍,大部分癌症需要通过特殊的检查才能发现:
胸部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最有效的早期筛查肺癌的手段。有肺癌家族史(三代内直系亲属有肺癌病史)、长期吸烟(包括被动吸烟)者、职业暴露(石棉、铀等)、有肺部慢性病史(如慢阻肺、肺结核)等人群,为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
乳腺X线、乳腺磁共振是进一步检查的重要手段。《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建议,机会性筛查一般从40岁开始,高危人群筛查可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
肝脏超声检查费用低,作为肝癌初筛手段被广泛使用,但其对于3厘米以下的小肝癌漏诊率较高。肝脏磁共振检查是最敏感的早筛手段,但价格较高。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筛查方式。甲胎蛋白、丙肝、丁肝的筛查对肝癌的早筛也具有一定作用。
电子胃镜是胃癌筛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危人群或非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腹胀、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行胃镜检查。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无高危因素的人群40岁起可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高危人群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确定筛查的间隔时间。
前列腺癌应关注PSA指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早治疗
时刻重视危险信号,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03
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要及时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的癌症防治核心信息指出,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4.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8.听力异常,流鼻血,头痛。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捕捉到异常信号后要迅速反应,寻求解决方案。不少人发现癌症后,会相信偏方和虚假广告,这往往会延误治疗时机。发现癌症要选择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又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治疗等。根据癌症种类和疾病分期来决定综合治疗方案,是治愈癌症的基本保障。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