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企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主导,但在电动化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合资模式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外方主导技术、中方承担制造的分工模式,导致转型步伐迟缓。不过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合资2.0时代”开启,像以长安马自达为代表的合资车企,正以“双向赋能”来重构市场竞争力。

4月2日,长安马自达在南京工厂下线了一款标志性车型——长安马自达 EZ-6的全球车MAZDA 6e。而随着这台车的量产,似乎也标志着合资模式的转型正式拉开序幕。与过去“全球车,中国造”的单向路径不同,MAZDA 6e的诞生融合了长安汽车的电动化技术、马自达的全球品质标准以及中国供应链的创新能力等。而基于此,南京工厂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基地”升级为“全球新能源技术出口中心”,也标志着合资车企从依赖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共享与全球协同的新阶段。



全球车品质标准定义“中国智造”新高度

作为长安马自达首款全球化新能源战略车型,MAZDA 6e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均遵循马自达全球统一标准,但其内核却处处体现“中国智造”的竞争力。
像是MAZDA 6e的安全性能直接对标全球最严苛标准:车身采用86%高强度钢,车顶横梁强度达2000MPa,车门防撞梁则由6根1500MPa超高强度钢板构成,远超同级竞品。而全系标配9安全气囊,不仅有同级罕见的远端气囊,其保护面积更是可以覆盖25000平方厘米。此外,该车也通过了中汽中心“货车横向夹击+刮底”双极限碰撞测试,在电池安全、乘员生存空间等维度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驾控层面,MAZDA 6e的50:50黄金轴荷比、5.6米最小转弯半径以及经过德国不限速公路验证的底盘调校,也重新定义了电动车的操控乐趣。而马自达标志性的“人马一体”驾控理念,在电动化时代也进化出“电感协同控制技术”,动力输出更加流畅,彻底告别电动车“傻快”的标签。




更值得关注的是,MAZDA 6e搭载的3C超快充骐骥电池,可实现60分钟盐水浸泡不漏电、140秒800℃火焰燃烧不起火,并通过车云协同BMS系统实现24小时安全监控,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驾乘保障。其实这正是得益于南京工厂整合了宁德时代、博世等顶级供应商资源,构建起从三电系统到智能网联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从“制造出口”到“技术输出”的范式革命
MAZDA 6e的下线,不仅是一款车的量产,更揭示了合资车企在新时代的生存法则。我们注意到,在此次下线仪式上,长安马自达的“双百翻番”战略(投资百亿、出口额百亿)也正式发布,这也预示着合资车企正将中国市场的电动化经验转化为全球竞争力。而南京工厂作为马自达全球唯一新能源出口基地,未来也将通过MAZDA 6e等车型,向欧洲、东南亚市场输出高效电驱、电池安全等核心技术。

目前,长安马自达已构建起南京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与日本广岛设计本部的三角协同网络,像MAZDA 6e的智能座舱、智驾功能等配置正是这一体系的成果:14.6英寸防眩大屏、50英寸AR-HUD投射、四音区语音交互等智能化体验,既能满足中国用户需求,也符合欧洲等市场对高端电车的期待。





写在最后:
MAZDA 6e的下线,是合资车企突围的起点,而非终点。随着“双百翻番”战略落地,长安马自达也计划今年继续推出全新SUV车型,并且今后也将推出第三、第四款新能源车型,覆盖更多细分市场。其背后逻辑清晰可见:以中国为创新策源地,以全球为价值释放场,重新书写合资品牌的话语权。

而对于行业而言,这场变革的意义远超一款车的成功。它证明,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赛道上,合资车企并非注定掉队——只要敢于打破旧模式,用开放协同取代零和博弈,便能找到“后发制胜”的路径。而当“中国智造”通过合资2.0走向世界,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