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溜村,一项创新的人大代表工作机制——“东生夜谈”,正悄然改变着当地干群关系,成为连接民心、解决民困的桥梁。这一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利用村民闲暇时间,开展“夜谈”活动,倾听民声,共商发展,将代表履职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需要的角落,确保为民服务“不打烊”。
4月15日晚,夜幕降临,詹店镇溜村人大代表联系点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武陟县人大代表、溜村党支部书记贾东生与村两委干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进行每月一次的“东生夜谈”。大家畅所欲言,拉家常、说问题,共同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
村民们提出的每一个建议,无论是关于硬化背街小巷、打井修路,还是铺设污水管网、建设高标准农田,都被贾东生一一记录在心,并承诺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贾东生,多年来,他扎根基层,始终牢记人大代表使命和职责,坚守初心,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立足本职岗位,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做好群众的代言人,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以实绩实效来回报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2024年,为了保障农业灌溉,贾东生打算为村里机井较少的农田,新打机井48眼,由于部分村民不愿被机井和施工场地影响农作物种植,不允许在自家农田打井。针对该情况,贾东生不断完善该村民主协商机制,成立由村两委干部、相关村民代表参与的民主协商小组,大家共同商议办法,决定打井位置,合力弥补机井所在地块村民庄稼损失,对机井后期的使用维护等问题讨论出具体解决方案,并推选出办事公平、愿为群众负责的人担任井长,由其全权负责。通过共商共议,打井工作深得群众满意。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高效能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贾东生创新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点+东生夜谈”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人民群众近距离、常态化联系的好路子。
“远亲不如近邻,房檐连着情义。咱们今天把心里话都摊开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2025年初春的夜晚,在溜村人大代表联系点,贾东生正主持着一场特殊的“邻里夜话”。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调解,最终让横亘在村民赵同心建房纠纷中的“冰山”悄然消融。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春节前,在外创业多年的村民赵同心打算翻建老宅,这个曾为村里捐资捐物的“热心肠”,却因宅基地翻新问题与邻居产生纠纷。尽管多次沟通解释,双方始终各执己见,工程被迫搁置。
“老赵的电话打到我这,听得出来是真着急了。”贾东生接到求助后,连夜召集村两委干部研判情况。调解过程中,贾东生既当“翻译官”又做“解铃人”。他请来镇自然资源所的工作人员给当事人讲政策、讲法律,同时,邀请乡贤用“老理儿”疏通“新结”,经多方努力,这起纠纷圆满解决。
贾东生认为,通过“东生夜谈”这种“零距离”非正式化的聊天方式,老百姓能感受到平等和参与感,大家不再拘束,能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更直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这有助于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有助于村民关心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截至目前,该村已累计开展“东生夜谈”38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和民生诉求65件。目前已有61件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东生夜谈”不仅是一项工作机制的创新,更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它让代表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群众的所思所盼,也让群众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在詹店镇溜村,“东生夜谈”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孟宪超通讯员 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