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开栏语:

今年1月,四川印发《关于压实39个欠发达县级工作专班主体责任努力构建党建引领帮扶工作共同体的实施方案》,要求统筹东西部协作、省内结对帮扶、中省定点帮扶、国有企业帮扶、“组团式”人才帮扶等“五支帮扶力量”,创新实施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推动政策、产业、人才等资源向发展薄弱地区倾斜,构建“责任共担、产业共抓、民生共促、发展共推”的工作新格局。

2023年7月,川南经济区内的宜宾市,接过结对帮扶川东北经济区内的巴中市恩阳区的使命,29名工作队员跨越山河,以“沐浴党‘恩’·宜路向‘阳’”为信念,扎根这片红色热土,持续推动两地合作交流走向纵深,力促优势互补、帮受共兴,入选2024年度全省产业帮扶典型案例。

宜宾结对帮扶巴中恩阳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有哪些成功探索?最新进展如何,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开展?4月中旬,封面新闻记者采取蹲点调研的方式,走进巴中市恩阳区,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见证、倾听、记录,探寻答案。

“整个这一片,种的都是‘宜糯红4号’,种子是宜宾研发的。”4月14日,谷雨前夕,四川省宜宾市结对帮扶巴中市恩阳区工作队(下称“宜恩工作队”)的队员颜成,站在恩阳区明阳镇旱谷社区院坝边,指着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向记者介绍情况,满面春风。

40公里外的尹家镇下苏村,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白永生则有了新盘算:“等‘宜油47号’油菜收了,马上种‘宜香优2115’超级稻,一块田两份产出……”下苏村,已建成四川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低着头的油菜穗子连绵如海,丰收在望。

在四川省托底性帮扶战略背景下,宜恩工作队用一场结对帮扶实践,加快了恩阳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宜”路向“阳”。




宜宾恩阳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一角。曾业 摄


“一粒种子”改写产业命运


“看到那片油菜没有?那是‘宜油4号’,用的无人机播种。”颜成的脑子里,装着一幅地图,哪些土地上播下了宜宾种子,他了如指掌,因为他参与了整个过程。在司城街道碧石村,宜恩工作队帮助当地平整的2450亩土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们推广的新品种,都是专家团队多年的心血,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抗病能力强。”

在明阳镇,宜宾种子的故事,可谓跌宕起伏。

2024年春,宜恩工作队带着20斤高粱种子找到岳秀毓:“种出来直接卖给宜宾的酒厂,敢不敢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撂荒地上试种——亩产只有600多斤,比其他品种至少低300斤。不过,这种高粱是专门用来酿酒的,出酒率高,每斤可以卖到3.5元,宜宾的酒厂抢着收购。算总账,划算;估风险,稳当!


明阳镇旱谷社区的“宜糯红4号”高粱种植基地。曾业 摄

消息传开后,明阳镇、双胜镇的农户争相试种,一大批撂荒土地被盘活。今年,恩阳区推广种植1600余亩,种子全部由宜恩工作队提供,配套的订单协议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种子免费领,技术有专家上门教,销路不愁,亩均收入2100元,比原来翻了一番。”

时针回拨至2023年7月,宜宾市结对帮扶恩阳区工作队初抵恩阳,得到一组数据:全区耕地碎片化率达67%,撂荒面积超3万亩,传统作物亩均收益不足千元。领队邱俊辉开始思考:“种地不如打工”的困境如何破解?现代农业的种子如何在恩阳萌芽?


尹家镇下苏村的油菜种植基地一角。(受访者供图)

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宜恩工作队依托“宜宾所能”对接“恩阳所需”,创新构建“科技研发在宜宾、成果转化在恩阳”模式。宜宾市农科院携专家团队常驻恩阳,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土壤样本分析、品种对比试验、综合成本测算……最终,筛选出三个品种:“宜香优2115”超级稻、“宜糯红4号”高粱和“宜油47号”高产油菜。


“宜油47号”高产油菜开花时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构建从种植资源到市场终端的全产业链。”邱俊辉举例说,在司城街道碧石村,他们捐资援建的农事服务中心,就是周边4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的“指挥中枢”和“销售终端”。与之配套的产业环线和灌溉网络,将良田、景区、果园和水库串联起来,为当地现代农业产业“起步就快跑”夯实了基础。


“一场技术革命”激活沉睡的土地


距离恩阳城区40公里的尹家镇,一场“机械革命”正在上演。

“油菜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我们全部用的无人机。之前的土地整理、农田深耕,也用机器。”提及机械耕作,尹家镇副镇长白永生感慨不已,“传统栽种1亩地要3个人工,无人机播种只要20分钟,成本直接从900元降到400元,而且亩产还提高了。”

白永生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宜油47”新品种和机械化种植后,单株油菜的产量不算高,但油菜的密度大,土地利用率更高,所以亩产比过去提高了30%。更让村民惊喜的是,这种油菜的秸秆还可以加工成饲料,直供附近的肉牛养殖场,一吨能卖到500元左右。

技术革命的火种,在恩阳的田间燎原。在明阳镇,宜恩工作队邀请专家优化智能灌溉系统,使得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在双胜镇,宜恩工作队大力推广智能无人机飞播和田间管理技术,实现节本增效;在文治街道,宜恩工作队指导集体经济组织采用现代农机整治撂荒地,工作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至少4倍。


文治街道元窝社区的村民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曾业 摄

“这片撂荒地多年承包不出去,村集体想用起来,也一直没找到路子。”文治街道元窝社区党支部书记罗仕周“复盘”说,今年初,宜恩工作队与社区一起推进党支部共建,终于找到了办法:动用机械整理撂荒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栽种中药材淫羊藿,由宜恩工作队引种、邀请专家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对接宜宾中药材加工企业订单收购,周边村民来务工可获得人均80元/天的劳务收入,实现多方共赢。

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革命,还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

为此,宜恩工作队因地制宜,创新推出“候鸟人才”工作站建设模式,致力于在恩阳播下人才“种子”。来自宜宾的20余名农业专家,以“季节型”“项目制”方式柔性引进,带出80多名本地技术骨干,成为恩阳带不走的“永久牌”生力军。例如,28岁的返乡青年杨帆,在宜宾专家的指导下创办智慧农机合作社,17台套智能装备服务面积超万亩,去年营收突破200万元。

截至目前,宜恩工作队与恩阳区4个镇(街道)、10个重点村(社区)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宜恩工作队在挖掘恩阳土地潜力的同时,也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完成了理念的革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公示牌。曾业 摄


“一个园区”撬动三产融合


春日里,宜宾·恩阳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别有一番景致。村道旁,经过风貌改造后的农房错落有致,柑橘采摘园外各种花卉开得正艳,园区内的多功能广场初具雏形,游客举着手机拍摄山村美景,山野间的高标准农田犹如一幅水彩画。


宜恩工作队在恩阳区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受访者供图)

“我们要把园区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农业博物馆。”宜恩工作队的队员颜成指着展板上的规划图:园区的核心区布局了智慧农田、科技展厅、研学基地,毗邻的黄石盘水库正在建设生态康养区。

这个总投资1.57亿元的项目,演绎着三产融合的“方程式”。产业园整合了宜宾的农业技术、运营经验和恩阳的生态资源,引入全产业链思维,覆盖种植、加工、展销等环节,形成“农业+文旅+康养”多元业态。该项目2026年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量约10万人次,既能壮大集体经济,又能带动村民增收。

“从多功能广场到农事服务中心,要修建一条休闲步游道,从古黄桷树延伸到农事服务中心的停车场。旁边设立农创市集,陈列本地生产的名特优食用菌、特色饮品、高粱精酿、优质粮油,宜宾的特色农产品也能在这里买到。”宜恩工作队的队员赵帝翻出手机里的设计效果图,期待不久后能经常来这里打卡、过周末。


宜宾农科院专家考察调研恩阳芦笋产业。(受访者供图)

在黄石盘水库生态康养区,62岁的村民王桂芳完成了从农妇到民宿管家的转型,她的家庭民宿旺季时月收入过万。“城里人喜欢我们种的有机菜,去年光是卖土鸡蛋就收入2万多元。”

傍晚,夕阳为高标准农田镀上金色,产业园所在地碧石村,新安装的智慧路灯次第亮起。它们照亮的不只是田垄阡陌,更是一条从传统农耕走向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