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那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家都耳熟能详,甚至被不少人当作劝慰中年人的“精神鸡汤”。可您知道吗?这句诗其实没有那么温情,它是杜甫46岁时写下的自我生命预言。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2023年杜甫特辑中,撒贝宁穿越时空,在曲江池畔和杜甫对饮,让这句诗背后的真相浮出水面——这不是“稀松平常”的感慨,而是一个中年人的心酸自白。至于那句“酒债寻常行处有”,更是戳中了中国士大夫几千年的中年危机。这危机,不仅是杜甫的,也是每一个时代中年人的缩影。



杜甫写《曲江二首》的时候,可不是在什么风花雪月的环境里。那时候,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长安已经陷入了安史之乱的阴影。曲江池这个盛唐的繁华象征,也衰败得不成样子。

根据陕西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当时曲江池的水位下降了37%,原来风光旖旎的“江上小堂巢翡翠”,如今成了落寞的景象,连池边的鸟都不愿意多待。



杜甫自己呢?46岁的他,两鬓已经白了,早衰得像个老头子。复旦大学通过画像还原分析,确认了这一点。

这不是天生的,而是日子过得太苦。那时候他当个左拾遗,月俸折算下来也就四千块人民币,还得养活一大家子。为了还债,他连衣服都得拿去典当。

想想,这日子谁能不愁?

更别说他的诗风了。从敦煌残卷里,专家发现,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诗风变化巨大。他战前诗作里常用的“丽”字,乱后出现频率下降了82%。

曲江池畔的宴游场景,看似热闹,实则满是隐忧。日本正仓院藏的《唐人物行乐图》显示,乱后五年,宴游者中有43%死于非正常原因。这场盛唐的集体创伤,不仅刻在杜甫的诗里,也刻在那个时代的骨子里。



杜甫的中年困境到底是什么?



说到杜甫的困境,不能不提那个“坑爹”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虽然号称“野无遗贤”,但其实是个看脸的游戏。比如天宝六载,李林甫就干了一件绝的事——制造零录取科举案,直接让那一年所有考生陪跑。

杜甫考了好几次都没过,后来韩愈也感叹自己“四举于礼部乃一得”,这说明,科举不仅不公平,还特别耗人。

考不上怎么办?干谒!也就是找有钱有势的人帮忙推荐,但这玩意儿也烧钱啊。

杜甫的诗里有句“朝扣富儿门”,说的就是这个事。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干谒一次的成本,折算下来得上万块。您琢磨琢磨,杜甫那点死工资,哪里够折腾?



还有士族的衰微问题。杜甫的母族是博陵崔氏,以前风光得不得了,但到了天宝年间,五品以上的官员数量比开元时期下降了68%。这家族的坍缩,直接影响了杜甫的身份焦虑。

他祖父杜审言因为性格太傲,仕途不顺,结果这种挫折感还传递到了杜甫身上。他自己也说过,“诗是吾家事”,但这份家族的“传承”,其实是个文化诅咒。



杜甫的困境,今天也没少见

杜甫的中年危机,不是古代人的专利,今天也一样。比如生理衰老和职业焦虑,这些问题跨越时空,谁都躲不过。根据敦煌文书的记录,安史之乱后,唐代官员的平均寿命骤降了11.3岁。

这说明,中年人的职场压力,直接影响健康。而今天的职场呢?北大社会研究中心的数据指出,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焦虑高峰期,正好是杜甫写这首诗的年龄——35到46岁。

杜甫的这份焦虑,放到今天就是“35岁现象”的古代版本。



不过,不同的人面对困境有不同的突围方式。比如李白,他搞了个“谪仙策略”,用道教的话语超越现实,反正不管世俗怎么看,他自己先把自己看成“仙”。白居易则选择了“中隐之道”,不争不抢,过自己的小日子。

洛阳履道里宅院的考古发现,他的生活真是“不劳心亦不劳力”,简单又舒适。而苏轼呢?他选择了修炼“逆商”,把黄州的流放生活过成了人生哲学的升华。

他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真不是白说的。



回到杜甫,我们今天听到“人生七十古来稀”被用在抗衰老精华的广告里,心里难免感到讽刺。杜甫写这句诗时,可不是为了什么养生,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无奈。我们都在感叹杜甫的诗,却忘了诗人本人在曲江池畔数着酒债的苦楚。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显示,80后群体中有74%的人床头放着杜甫的诗集。或许这是个好事,说明杜甫的精神还能给现代人一些慰藉。但也提醒我们,杜甫的中年危机,不仅是历史的困境,也是今天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陈寅恪有句话说得好:“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而精神底色实定于少陵野老笔墨之间。”杜甫的白发,成为了照亮每个时代中年人突围之路的灯塔。问题是,我们学到了什么?



参考资料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中国知网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 敦煌文书P.2504 故宫博物院《唐代文人生活特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