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在今天的高中校园里还在打着那些过时的鸡汤。
什么不拼不搏,高三白活,什么全力以赴、顶峰相见……等等
不可否认,有一些确实对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所帮助,但是更多的都是一种鸡血。
在我们的那个年代,做任何事都希望能够做到极致。什么任何事情做到极致你就是专家,之类的话语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习惯。
但是在今天的学习上,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做到极致,什么事情都全力以赴,尤其是读书全力以赴,不是个好事儿。
因为教育不是一场百米冲刺,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十年寒窗,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事情,所以有必要给孩子们留一口喘息之机。
前两天,北京儿童医院开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十几岁的孩子都开始拒绝上学了,你再让他们全力以赴有用吗?
而且这些就诊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太过于让他们全力以赴,才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才拒绝上学的。
我们都学过拔苗助长的故事,一个宋国人,每天看着禾苗长得很慢,急不可待把它们连根拔起。这些禾苗看上去比其他的庄稼是要高了很多,但实际上却伤害的是他的人生,他的未来。
人都说要给孩子留后劲,不要拔苗助长。一个真正合格的、有能耐的孩子,他一定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力满满,状态满满,而不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毕其功于一役。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克拉说,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抢夺跑道,而在于持续奔跑的能力。
就像是马拉松选手需要控制配速,真正的学习应该是有张有弛的韵律活动
这样要求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做到极致的全力以赴,对学生来讲是一件极大的损耗。
为什么那么多中小学的学霸,长大了以后默默无闻,很多都是年少的时候耗尽了他们生命的活力,等到年长以后就开始躺平了
所以站在时代的路口,回望那些被过度催熟的孩子,就像是提前绽放的樱花。
虽然在早春的时候确实很漂亮,但注定要错过夏天的生长。教育本应该就是静待花开的守望,而不是揠苗助长的竞赛。
况且,孩子们所面临的未来的生活,和咱们以往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当年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历的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管用了。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使命,也有他们自己的未来,更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咱们所要做的,是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保护好他们的初心,在他们受挫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就足够了。
人生是持续终身的自我教育,没有必要在起跑线就耗尽所有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