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香港政府为啥要花390亿港元这么大一笔钱去救国泰航空,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公司不是麻烦缠身吗?

员工搞乱七八糟的事,还被骂‘辱华急先锋’,政府干嘛不让它自生自灭?”

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香港政府这步棋,看起来像是冒险救火,实际上是一招“釜底抽薪”,既救了眼前的急,也为长远打算布局。



国泰航空咋就成了“烫手山芋”?

先说说国泰航空为啥会落到需要政府出手的地步。

这家航空公司可不是普通企业,它是香港的“门面担当”,旗舰航空公司的地位摆在那儿。

但过去几年,国泰真没少给自己找麻烦,尤其是在2019年香港社会动荡那会儿,部分员工跑去参与街头活动,还闹出不少风波。

比如有个叫廖颂贤的副机长,在游行里散布谣言、煽动情绪,结果国泰反应慢半拍,没及时处理这号人,舆论直接炸了锅。



到了2023年,国泰又因为“毛毯风波”翻车。事情是这样的:有乘客因为不会英语问空乘要毛毯,结果被拒绝,空乘还在背后偷偷嘲笑人家,这段录音曝光后,网上直接开骂。

网友直呼:“这服务态度还敢自称高端航空?”国泰的口碑这几年算是跌到谷底,连带着品牌形象都跟着遭殃。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2020年新冠疫情来了,全球航空业都挨了一记重拳,国泰自然也没躲过去。

数据显示,那时候国泰的客运量直接跌到正常时期的5%不到,每个月亏20亿港元,现金流眼看着就要断了。

内有员工惹祸,外有疫情压顶,国泰这家香港“航空老大哥”愣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390亿港元的救助,救的到底是啥?



2020年6月,香港政府宣布掏出390亿港元救国泰,具体是273亿港元的资本注入加上117亿港元的股东支持。

这消息一出,网上吵翻了天。

有人说:“这不就是拿纳税人的钱去填坑吗?”

也有人问:“国泰都这样了,救它干啥?”但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一句话点明了核心:“这不是救一家公司,而是救香港的命脉。”



这话咋理解?

香港可不是随便哪个城市,它是国际金融中心,航空业对它的经济有多重要,咱得掰掰手指头算算。

国泰航空2019年一年就运了3500万名乘客,占香港机场客运量的一半以上。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香港要是没了国泰,航空网络直接瘫一半,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就悬了。

旁边的新加坡、广州这些城市可都盯着呢,真让国泰倒了,香港的“航空招牌”可能就得拱手让人。



再说得接地气点,国泰要是真破产,几万员工丢饭碗不说,香港的物流、旅游、贸易这些跟航空挂钩的行业都得跟着遭殃。

香港机场要是冷清了,国际资本还愿意来吗?

所以政府这390亿港元,表面上是救国泰,实际上是保住香港经济的命根子。



而且,政府也不是傻乎乎地直接扔钱。

这次救助计划设计得挺讲究:政府买了国泰的优先股,拿了6.08%的股份,还往董事会里塞了两个观察员。

这招啥意思?既给国泰输了血,又拿到了管理的话语权。

等于说,政府不光是救火,还得顺手把国泰内部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收拾干净,省得以后再出幺蛾子。



“釜底抽薪”在哪儿?

这“釜底抽薪”到底是咋回事?

简单说,政府这次不是光扔钱救急就算完,而是要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国泰这些年为啥老出事儿?

管理松散、内部纪律涣散是主要原因。员工随便参与社会活动,公司还管不住,服务质量下降也没人管,这不就是管理层失职吗?政府插手之后,直接推动国泰大整顿。

2020年10月,国泰就动手裁了5300名员工,还把子公司港龙航空给关了,为的就是砍掉不必要的开支。

2021年开始,国泰又调整航线,把那些亏得稀里哗啦的长途航班砍了,专心做亚洲市场。

结果咋样?疫情缓和后,国泰慢慢缓过劲儿来,2023年全年赚了97亿港元,扭亏为盈。

2024年上半年,运送乘客超1000万人次,客运量恢复到疫情前的八成。这说明啥?说明政府的钱没白花,国泰真被拉回来了。



更关键的是,政府那两个董事会观察员也不是摆设。

他们盯着国泰的管理层,确保公司运营透明,效率得上去。

以前那种员工乱搞、公司不管的日子算是到头了。这么一看,390亿港元不光救了国泰的命,还让它脱胎换骨了一回。



有人可能会问:“390亿港元这么大一笔钱,到底能不能回本啊?”

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投资已经开始见回报了。国泰的股价回暖,政府持有的那6.08%股份市值也跟着涨。

财政司还发了报告,说救助计划“初见成效”。更别提国泰复苏后,香港机场的客流量和货运量都跟着起来了,这对香港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不是小数目能衡量的。



当然,也不是没风险。

国泰要是以后再犯浑,或者航空业再遇啥大危机,这390亿港元还真有可能打水漂。但从眼下的结果看,政府这步棋至少暂时是走对了。

香港的航空枢纽地位保住了,国泰也从“辱华急先锋”的烂泥潭里爬了出来,算是个双赢。



为啥非国泰不可?

还有人可能会问:“香港就没别的航空公司能顶上吗?为啥非得救国泰?”

这问题问得好,但答案其实挺现实。香港的航空市场虽然有其他玩家,比如香港航空、香港快运,但这些公司规模和影响力跟国泰比差远了。

国泰不光有庞大的航线网络,还有几十年的品牌积累,其他公司短时间内根本没法接它的班。

再说,国泰倒了对香港的打击是立竿见影的,而培养一家新旗舰航空公司得花多少时间多少钱?那风险比救国泰可大多了。

所以政府选择救国泰,不是因为它多完美,而是因为它是香港眼下最离不开的那块拼图。

香港政府这390亿港元的操作,说白了就是一场博弈。

它既有救急的一面——不能让国泰倒了拖垮香港经济,也有治本的一面——通过插手管理,把国泰的毛病连根拔起。

这招“釜底抽薪”看着冒险,但干得挺漂亮。既保住了香港的国际地位,又让国泰这匹“老马”重新跑了起来。

当然,这事儿也提醒咱们,国泰这样的企业以后得长点心。

政府的钱不是白给的,纳税人的眼睛都盯着呢。要是再出啥“毛毯风波”或者员工乱搞的事儿,别说政府,香港老百姓估计都不会答应。

总的来说,香港政府救国泰,不是为了救哪个人或者哪家公司,而是为了保住香港这座城市的命脉。

390亿港元花得值不值?时间会给答案。但至少现在看,这步棋下得有魄力,也有点子,挺接地气,也挺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