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郭小麦”巡田
河南日报记者 刘一洁
“走!下地看看。”
4月15日,清晨6点,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早早起床,再次迎着晨光走向麦田。
“老马,麦子咋样啊?”
在荥阳市高村乡穆寨村,车子刚停稳,河南省盛麦源种业有限公司小麦新品种研创中心负责人马新义就提着草帽迎了上来。
连续多日未雨,地有些旱,马新义关心自己的50多亩育种繁种田该咋管理,“郭老师,这墒情眼看着还是不行啊。”他的语气里有些着急。
放眼望去,麦田里绿意葱茏,但有些叶子已经卷曲。郭天财俯身拨开麦丛,从口袋里掏出了巡田“标配”:一把微型小铲子和一副卷尺。
“浇几遍水了?”铲尖破开土壤探查墒情,卷尺刻度在15厘米。
“浇过两遍,可浇完就遇着大风天气……”马新义话音未落,郭天财手中刚抓起的土已簌簌散落,“现在小麦正是孕穗抽穗期,要是干旱那可是‘掐脖旱’,得赶紧补水。”
转至另一块田,郭天财拿起铲子往下挖了十几厘米,一团褐色潮土在他掌心凝成不散的土块。
“墒情过关!”郭天财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却又指着叶尖微卷的麦株对马新义说,“麦子吃饱喝足才好干活儿,过些天再浇一遍‘孕穗水’,而且‘一喷三防’相关工作要跟上。”
小麦孕穗抽穗期不仅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也是病虫害的易发期。“每穗小麦少一粒,每亩地的产量就减少30多斤,麦田后期管理可马虎不得。”回到地头,郭天财掰着指头对周围人说。
上午巡田结束,郭天财的黑色运动鞋变成了灰色,脸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坐在地头的废弃石磨上,他一口气喝了半瓶矿泉水。
不要因为小麦植株旱情不显现,就不浇水;不要因为眼下病虫害发生情况轻,就不重视小麦的“一喷三防”工作;不要因为当前麦子长势较好,就忽视了小麦的后期管理……郭天财反复叮嘱。
在河南小麦进入孕穗抽穗关键期的四月,这位被农民亲切地称作“郭小麦”的老专家,已经辗转全省多地。
“坐在办公室里心里不踏实,我们多跑一里路,农户就少担一分险。”郭天财还计划着晚上赶去扶沟县。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