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1周年。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青年作为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既是国家安全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唯有凝聚青年力量、筑牢全民防线,才能让国家安全的种子在全社会生根发芽,共同守护好我们的“岁月静好”。
青年当立“鸿鹄志”,做国家安全的“清醒认知者”。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青年一代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肩负着“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对国家安全的认知高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稳定程度。从传统领域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到非传统领域的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拓展,对青年的知识储备和敏锐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实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场”就在身边。严守科研数据安全规范、保持理性信息甄别、自觉守护国家形象,都是青年践行国家安全责任的具体体现。广大青年要把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必修课”,深刻理解“五大要素”“五对关系”的核心内涵,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转化为“知责明责、守责尽责”的清醒认知,在思想上筑牢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
全民共织“防护网”,做国家安全的“积极践行者”。国家安全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守护之中。从革命年代“户户皆兵、村村联防”的斗争智慧,到新时代“大数据+网格化”的基层治理实践,“全民参与”始终是国家安全最坚实的根基。当前,各地创新开展的“国家安全宣传周”“安全知识进万家”等活动,正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演绎。“院坝课堂”用方言讲解反间谍法,生产线旁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新媒体平台推出“国家安全vlog”解读政策……这些实践证明,当抽象的安全理念转化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指南,当“维护国家安全”从文件要求变为“主动排查隐患、及时举报线索”的日常习惯,全民参与的“安全共同体”才能真正形成。国家安全从来不是“孤勇者”的战斗,而是“全民皆兵”的协同。各地应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汇聚创新之智,让“维护国家安全就是维护自身利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风尚,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科技赋能“新防线”,做国家安全的“创新探索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数字时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深海深空安全等新兴领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守护国家安全,既要传承“脚踏实地”的担当,更要具备“仰望星空”的创新。广大青年应立足专业所长,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勇挑重担,在防范化解新型安全风险中敢为人先,积极探索“科技+安全”的融合路径,善用短视频、VR体验、AI互动等新技术手段,让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让“高大上”的政策理论变得“接地气”“有人气”,让更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安全意识,在创新实践中守护安全底线。我们坚信,当青年的创新活力与时代的安全需求相结合,必能催生更多守护国家安全的“中国方案”。
“青年者,国家之魂。”从革命年代青年们为保卫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到新时代青年在网络空间、科技前沿守护国家安全,不变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以青年为“火种”,点燃全民参与的“火炬”,让国家安全意识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让维护国家安全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共同谱写“安邦固本、长治久安”的崭新篇章。(作者:东南大学 桂泽堃)
来源:“网事津评”微信公众号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施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