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一座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教育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每天有超过500万学生在校园中流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州以全域均衡、多维赋能、生态进化的教育改革逻辑,既用“绣花功夫”解决供需适配难题,又以“系统思维”激发教育综合改革活力,探寻超大城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方案。


破题优质均衡发展

构建教育供给新生态

2024年,广州教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新开办公办中小学(校区)51所,包括幼儿园26所、小学15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3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7.92万座。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知识城校区、广东实验中学永平校区、广州六中从化校区、广州市艺术中学黄埔校区、广州实验中学等一批优质高中建成开办。

“未来几年,我们将继续千方百计增加公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重点是测算好片区(学校)学位供给和需求量,合理编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计划并加强管理,优化幼儿园布局。同时,扩增高中学位,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扩招一批、试点一批等举措,力争在2025年新增1万个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了广州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海珠区实验小学的学生课表上,每节课的时长为30分钟,一天安排8节课。在课表中除了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外,还有作业指导课、人工智能课和劳动/综合实践等课程。

“面对‘双减’的挑战,我们分解重构课时安排,变‘40分钟课堂’为‘30分钟课堂’。目的就是在不改变每周总课时数的前提条件下,丰富课程安排,并通过设置长短课、增设作业指导课等不同的方式,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海珠区实验小学校长陈健介绍道。

在此基础上,学校着力进行校本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构多元的三阶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奠基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为学生素养发展提供良好土壤,并满足学生个性高阶发展需求。

奠基型校本必修课程从塑品、博学和创思三部分着手,设置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五大维度的拓展课程是通过跨学科的渗透与整合,以“我的课程我做主”为主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知识视野,推动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发展,以培养他们的多元素质和全面能力。探究型课程以“我的菁彩我绽放”为主题,开设了70多门高质量特色社团课程,为有志于参加各类竞赛、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培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成效在这样的探索中逐渐显现。在学校2000多名学生的全样本检测中,体质优良率从2022年的59%提升至2024年的93%;学生近视率也从2022年的41%降至2024年的34%;近年语数英抽测学科质量稳居全区最前列,在各级各类的测评和素质评价中成绩优异,位于区的前列。


作为海珠区小学教育“龙头校”,海珠区实验小学于2013年9月成立了教育集团,如今共有5所成员校,包括怡乐路小学、三滘小学、第四实验小学、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土华小学。其中,2013年加入教育集团的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已于2024年作为核心牵头单位,成立了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2024年12月,海珠区发布《2024年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化调整方案》,新建2个教育集团,同步扩容调整原有的4个教育集团,22所小学新纳入集团化管理。新建的2个教育集团分别由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和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作为核心牵头单位。调整后,海珠区基础教育集团由原来的9个增至11个,覆盖74所学校,占比接近80%,提供优质中小学学位8.8万个、幼儿园优质学位2740个。

在荔湾区,集团化办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为推动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荔湾区构建授权制教育集团评价机制,评估指标体系紧扣立德树人总体评价原则,凸显集团化办学“完善治理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内涵建设”的核心要求。

集团化办学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广州充分发挥名校、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互惠互助,共同成长。

如今,广州已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初中的相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100%纳入集团化管理。48个教育集团被评为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20个教育集团被评为第一批省优质教育集团,数量为全省第一。

作为第一批省级优质教育集团,广州二中教育集团成立于2017年12月,办学区域辐射越秀区、黄埔区、增城区和南沙区。即以广州市第二中学为旗舰,引领广州市黄埔区苏元学校、广州市黄埔区会元学校、广州市黄埔区开元学校、广州市增城区应元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南沙天元学校阔步向前。集团现已形成“一校两核三段四区五元”的新格局。2024学年伊始,又新增了两个新校区,分别是苏元学校东校区和开元学校的熙元校区(西校区)。

广州二中教育集团成立了集团党的建设领导小组、集团理事会以及集团监事会。在集团理事会以下设教师发展、课程研发和质量检测、文化科技、综合事务共四个部门,合力引领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同向同行同进步。

破壁学生成长通道

架设多元培养立交桥

“刚得知中考成绩时,我十分沮丧。幸运的是,广州有了综合高中。”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学生范珈旗对现今的学习生活十分满意,她在学校既体验了非遗文化、电子商务、短视频制作、财经等职业课程,逐渐了解自己的兴趣,又在学业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2024年,为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从分流走向融通,广州市率先实施综合高中试点,遴选了5所办学基础较好的区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试点单位,招生计划共计1100人。

“从招生录取情况来看,综合高中试点受到了家长和考生的广泛关注,所有招生计划均实现100%录取。”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越秀区、天河区两所试点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超过部分区属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作为一项创新性举措,为确保综合高中平稳顺利地开办,广州市为试点学校统筹制定了与优质普通高中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例如,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与广州市第七中学结对合作,海珠工艺美术职业学校与南武中学结对合作,旨在为不同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路径。

“综合高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师资、课程、体系的融合。”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温栈洪介绍,“学生可根据选修课程情况,与自身的学业、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参加普通高考或职教高考。”

从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借调至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的教师戚桂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惊喜地发现:“通过职普融通的学习模式,学生们更有活力、更有热情,他们更乐于学习了,整体精神面貌都很好。”


通过综合高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办学新生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而在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上,广州也先行先试,创新开展了中高企协同长学制试点。中高企协同长学制采用“2+2+1”贯通培养模式,即“2年中职课程+2年高职课程+1年顶岗实习”,学生前4年均在中职学校实施培养。中职2年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合格的文化基础”为目标,高职2年以培养“突出的专业能力+全面的文化素质”为目标,顶岗实习1年则是在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就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通过企业的考核、认证。

2024年,广州市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医药卫生等技能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的产业领域开展试点,如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试点专业招生录取率 100%。

为深入探索中高企协同长学制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于2024年9月申报参与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的“职业院校课程教材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重大项目研究,聚焦中高职贯通培养高技能人才。

“推动优质中职、高职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中高企协同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有利于更好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标准,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培养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中高企协同长学制试点覆盖产业领域预计将由2个拓展至9个。

为进一步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州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建立了每年开一次产教对接会、一次市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的政校行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同时,立项建设了2批共9个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建设了4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了职业学校与大型产业园区、重点行业的紧密合作,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结对发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生态平台+实体载体”为核心理念构建多维互促产教融合体系。生态平台中,联合体整合区域资源,共同体深化行业协同,共同营造协同育人生态;实体载体上,产业学院推动实体育人,科研平台助力技术转化,共同支撑人才与科研服务产业。

学校联合穗港科技园、广汽集团等合作企业牵头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9个,实体化运行广汽产业学院等9个省市级产业学院、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18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助产”的产教深度融合闭环。

职业教育不是兜底教育,而是类型教育。广州的探索证明,当教育链深度嵌入产业链,技术人才就能获得与社会贡献匹配的发展通道。随着2024年广州科教城的全面启用,这座职教改革先锋城市正以“教室—车间—研发中心”的无缝衔接,为大湾区锻造新时代的能工巧匠。

破局科教融汇机制

打造创新人才强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

近年来,广州强力推动市属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提升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实现突破性跃升。广州医科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市属高校现有ESI排名前1%的学科23个、前1‰的学科2个。


“广州市属有4所本科高校,各校在办学功能的定位差异较大。”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明确各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引导高校集中资源强化特色内涵建设,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广州大学将建成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综合性一流创新型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将建成国家“双一流”高校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广州航海学院将建成综合交通运输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示范。

高校要办出特色,必然要聚焦人才培养,办出有优势的学科专业。据了解,在穗高校100%开设与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专业。

比如,广州大学自2017年起积极推进本科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淘汰学科基础薄弱、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质量不高、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2023年,对停招已满6年及以上的19个专业进行撤销备案,2024年在册专业为78个。2018—2023年,陆续增设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工程等11个紧缺急需专业。为集中学科资源建设相关专业,新建或调整建设了多个学院,比如组建了人工智能学院。


广州还不断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将10所高校14个学科作为全市重点学科,每年资助1300万元,支持高校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强化技术攻关能力。

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广州国家实验室一同研发全球首个抗流感PB2靶点流感创新化药昂拉地韦,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打印设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多家龙头企业共建1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上千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与百余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广州全力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筹建工作,助力广州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师生共创的“双中心”。

2024年9月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作为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先行启动园区,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优势,聚集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量,孕育更多卓越的科创企业,带动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已引入创业项目近30个。

各高校还特别注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比如,广州医科大学大力弘扬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南山精神”为核心的广医精神文化,紧密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以“南山班”为代表的IMH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校级层面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前置至本科一年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能,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经过为期5个月的沉浸式科研训练,91名大一本科生共产出88项研究成果,其中更有项目在2024年iGEM全球总决赛中斩获金奖。


广州大学通过构建全周期生涯教育体系、深化校政企协同机制、强化就业育人实效等创新举措,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竞争力。同时,注重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在2024年广东公职招录中,广州大学共137名考生被录取,其中国家公务员34人,广东省选调生103人。2024届深造率比上一年提升1.09%,入选“西部计划”比例增长23.08%,毕业生薪酬水平和工作相关度都稳步增长。

在基础教育领域,广州依托“强基计划”校本课程学科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设立7个学科基地,涵盖物理、数学、信息学、生物学、化学等关键学科领域,分布于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

各学科基地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不仅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程内容上,紧密结合高考和学科竞赛要求,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同时,部分基地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前沿教学理念与资源,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指导教学,选派教师前往学习交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各学科基地组建了覆盖5个奥赛学科的专业教练团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竞赛教学和学科指导。

自2022年实施“强基计划”校本课程学科基地建设后,广州市学科竞赛成绩提升明显。近五年来,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广州市获省一等奖、国赛金牌及奖牌的人数占全省比例可观,且整体呈稳定态势。其中,2024年,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等奖人数达209人,占全省44.7%;国赛金牌人数33人,占全省50.8%。

在国际赛场上,广州市学子屡获佳绩。比如,2025年,广东实验中学学生杜宪作为国家队队员参加第57届化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林钰坤以总成绩第一名入选生物学国际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

破圈教育交流合作

构建融合发展新范式

“第一次在内地考场考试,我觉得很方便,希望接下来也能发挥出色。”“毕竟我们比较熟悉学校环境,没有那么紧张。如果去香港陌生的考场,多少会因为在不熟悉的环境而紧张一些。”……2024年4月11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首次同步在内地考场开考。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作为内地首批、广州首个DSE考场,学校符合“与考资格”的53名学生在本校完成考试,无需跨境赴港。考生与香港当地考生采用相同的试卷,按照相同的评核要求,一并评阅与评级。

“香港DSE考试在穗顺利开展,是广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里程碑,是内地与香港规则机制‘软联通’的重要体现,将进一步助力我市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贡献广州力量。”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教育作为民生大事之一,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广州陆续出台了系列便利港澳青年在粤工作生活的配套政策措施,其中支持港澳子弟学校和港澳子弟班发展成为重要政策之一。

目前,广州市共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7所、港澳子弟学校3所,其中2所港澳子弟学校获香港教育局、香港考评局正式批准,成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与考学校”。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成为内地首批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场并顺利开考。2025年1月,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获批成为广州第二个、内地第三个DSE考场。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是广州首家港澳子弟学校,也是大湾区乃至全国第一家由国内著名高校直接指导的港澳子弟学校。相关办学模式获得教育部充分认可,办学经验已成功推广复制至大湾区2个兄弟城市。

“我校是由暨南大学携手香港维港教育集团等共同创办,是一所提供涵盖学前、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非盈利性质的国际学校。我们以‘暨大本色、湾区底色、港澳特色’为发展定位,以港澳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适当招收台湾及外籍人员子女。”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运营助理校长沈培辉介绍。

“学校很大、很漂亮,课程设计也符合我们的需求。”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课程设计吸引了不少家长。学校以IB课程为理念,香港课程为核心、国民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体育和艺术等为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打造“IB+港澳融创课程+HKDSE”课程体系。教学课程中注重广府文化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开设粤语讲古、广绣和书法等具有岭南特色的课程,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2024年5月,学校举行了“我的中国心——国旗国歌诞生记实展”活动,包括两部分。其中,“我的中国心——国旗国歌诞生记实展”主要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歌诞生的历史和故事,呈现了期间港澳地区的爱国活动;“广府话背后嘅生动古仔”则分别以历史、童谣、实例等讲述广府话的由来和趣味实用场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府话,感受广府话的独特魅力,提高粤语沟通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的国民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同时把常规性的升旗仪式、中国传统节日汇演活动、中华经史子集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沈培辉说。

除了在港澳子弟学校办学上下功夫,广州也持续加强与港澳学校间的交流交往,深化缔结姊妹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研讨、师资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与港澳实现更紧密的资源共享和更深度的交流融合。2024年与港澳新增缔结姊妹学校(园)60对。

珠江潮涌,教育维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规模发展到品质提升,广州正以“中国南大门”特有的务实与创新,书写着超大城市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广州教育“十大工程”

● 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培育堪当重任“生力军”

● 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构建优质均衡“新生态”

● 职业教育培优工程,打造产业发展“助推器”

● 高等教育创新工程,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

● 数字教育发展工程,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 教育评价改革工程,拉紧综合改革“牵引绳”

● 教育对外开放工程,推动交流合作“开新局”

● 教师队伍筑基工程,夯实教育发展“压舱石”

● 校园安全守护工程,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堤”

● 教育“声入人心”工程,讲出广州教育“好故事”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

编辑:谭欣华

初审:罗国钊

终审:李文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