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人民海军即将迎来第76个生日。

76年,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是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征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段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的历史性跨越;而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这更是一段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集体记忆。

一路走来,当我们在庆祝海军节时,或许更需要去探寻那些劈波斩浪的足迹,去思考海洋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联。

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470多次海上入侵——1840年到1949年,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留下刻骨铭心的耻辱。

历史告诉我们:“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

因此,人民海军应运而生。1949年4月23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江苏泰州白马庙的江风中升起时,这支年轻的军队几乎是从零开始。

没有舰艇,就从此前的起义船只中修复;没有人才,就从陆军中挑选骨干培训;没有经验,就在战火中摸索前行。那时的中国海军,几艘老旧舰艇拼凑成的舰队,面对的是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和虎视眈眈的威胁。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人民海军的第一代水兵们以“钢少气多”的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的海上长城。从解放一江山岛到保卫西沙海战,从抗美援朝的海上支援到多次海战的英勇无畏,他们用生命书写了“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壮丽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76年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人民海军从近海到远海的跨越。进入新世纪,随着辽宁舰的入列,中国海军正式迈入航母时代。从辽宁舰到山东舰,从山东舰到福建舰,从单舰到编队,从试验到实战,人民海军的航母梦一步步照进现实。

今天,当055型万吨大驱劈波斩浪,当新型核潜艇静默深潜,当舰载机编队呼啸而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艘艘战舰的列装,更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崛起,是一代代水兵的接续奋斗。

深蓝的海洋上,人民海军的航迹越来越远,从亚丁湾护航到国际维和,从人道救援到远海训练,中国海军的白浪所至,皆是和平的承诺与大国的担当。



回到海军节来看,这不仅是一个庆祝的日子,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海洋的敬畏与理解。在庆祝海军节时,或许我们更应该透过节日去思考那些被岁月掩盖的深刻命题。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到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再到今天全球海洋经济的蓬勃兴起,海洋始终是国家命运的重要变量。

今天的中国,90%的国际贸易依赖海洋运输,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向海图强,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国家战略的博弈。



在青岛,这座因海而兴、因港而强、因军而名的城市,海军节的庆祝活动总是格外热烈。每年4月,青岛的街头巷尾都会涌动着蓝色的热潮,致敬人民海军英雄仪式、军营舰艇开放日、海军军乐展演、主题灯光秀等系列活动纷至沓来,市民们排队参观舰艇开放日,孩子们在海军博物馆里触摸历史,老水兵们在海边讲述往昔的荣光……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海军节期间,都会有数万市民游客走进军营、登上战舰,在沉浸式互动中感受新时代人民海军逐梦深蓝的强军风采,在全城涌动的“海军热”中持续激扬爱国拥军情怀。



而说起海军节与青岛的相遇,则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情的双向奔赴。1950年,海军航空学校、海军青岛基地相继在此组建,1953年潜水艇学校成立,1960年海军北海舰队在此诞生。青岛不仅是海军多支部队的“摇篮”,更是人民海军迈向深蓝的起点。

这座见证过列强炮火与民族觉醒的城市,如今矗立着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精神丰碑。港口的潮涌声里回荡着“黄安舰”起义的汽笛,潜艇基地的深蓝轨迹勾勒出走向深海的壮阔航程,当现代化航母编队在胶州湾列阵时,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希望在此刻同频共振。在青岛,每一艘舰船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雄心,每一面军旗都映照着海洋强国的曙光。

当海军节的礼炮在青岛上空轰鸣,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强军兴海的誓言,更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守护和平的永恒心跳。这方被海风雕刻的坐标,终将成为人民海军逐梦深蓝、捍卫海权、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不朽图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