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彭老总在西北决定与马步芳的部队一决雌雄,最终在兰州大败敌军,马氏大军在青海的势力被彻底消灭。此后,甘肃、青海相继解放,马步芳与马继援逃亡。此时,青海地区还剩下马鸿逵和胡宗南的部队。



为剿灭马鸿逵的部队,彭德怀派杨得志率部前往宁夏。最初,中央对马鸿逵采取争取的态度。因为马鸿逵与马步芳有显著不同,马步芳拥兵自重、野心勃勃,认为解放军无法战胜他们。而马鸿逵虽为军阀,但其野心主要限于宁夏地区。

红军到达陕北后,马鸿逵与我军保持着某种默契。蒋介石命令他剿灭红军,他置若罔闻,放任红军发展,因此马鸿逵与红军之间仇恨不深。相比之下,马步芳与红军有血海深仇,残害众多战士,必被除之而后快。正因如此,中央希望争取马鸿逵起义,以减少流血牺牲。



彭德怀带兵来到兰州时,毛主席让傅作义给马鸿逵带信。然而,马鸿逵在电话中坚决表示绝不投降,称部队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跑。傅作义问他往何处跑,他却拒绝回答。傅作义劝他,因其非蒋介石嫡系,逃至台湾恐无好结果。

马鸿逵却称投降也无好结果。实际上,他内心也并非完全笃定,只是还存有幻想。自 1933 年掌控宁夏以来,多年搜刮了巨额财富,数量之巨甚至以吨计。他舍不得地位和财富,认为投降会被共产,将一无所有。



马鸿逵甚至认为自己对共产党有恩,觉得共产党应答应他的起义条件。其一,1927 年蒋介石搞反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命令部队清除共产党。马鸿逵未赶尽杀绝,将部队中的共产党送出境,比如陕北根据地创建者刘志丹在其部队时,不仅未杀,还给予四百多元路费。他觉得若无此,何来陕北根据地,红军又如何立足。

其二,针对贺晋年,马鸿逵本欲杀之,因母亲阻拦而作罢。抗日战争时,马鸿逵与八路军关系良好,尤其与贺龙往来较多。基于这些经历,马鸿逵认为即便与解放军作战失败,仍可和谈。

在此,我们不妨插入一个历史案例。比如三国时期,吕布虽有一定实力,但反复无常,最终众叛亲离。马鸿逵与吕布有相似之处,高估自己,低估对手,最终结局可想而知。



然而,马鸿逵还是太高看自己了。尽管他不像马步芳那般作恶多端,但仍有恶行。既然不投降,就注定成为解放军的俘虏,其下场不言而喻。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正确的抉择至关重要。马鸿逵的固执和错误判断,使他错失了可能的转机,最终走向失败。而解放军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也启示我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应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