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贵阳贵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委政府倡导、村民自治推动”为原则,以“两书一约一会两榜”为工作抓手,以移风易俗助力破解民生困扰,不断涵养文明新风,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宜规范化、乡风民风文明化。


开阳县黄木村酒席集中办理点。

破陈规:直击痛点,向陋习“开刀”

漫步贵阳贵安的美丽乡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精心绘制的主题墙画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热闹非凡,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处处皆是惊喜。这幅新时代的乡村画卷背后,是一场自2021年起持续深入、成绩斐然的移风易俗攻坚战。

回首2021年以前的贵阳贵安农村,传统习俗承载着历史记忆,滋养着民族精神,但一些“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给民众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那时,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婚丧嫁娶、升学入伍、乔迁祝寿……凡事必摆宴席,且规模越来越大,菜品越来越奢华。主人家为撑场面,打肿脸充胖子,宾客也不堪重负,礼金水涨船高,人情往来逐渐变味,成为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厚葬薄养现象刺痛着社会的神经。生前对老人不闻不问,甚至诸多不孝,待老人离世后却大办丧事,重金打造豪华墓地,纸扎祭品堆积如山,以为这就是尽孝。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不仅浪费资源,更违背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过去我们这里,丧事办酒最少五天,有的要办七八天,说到底都是面子思想在作祟,很多时候,办酒的遭不住,吃酒的也吃不消。”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村民黄启军无奈道,“我以前吃过不少酒席,看到好多礼到人不到的情况,纯粹为了送礼而送礼,亲朋好友的感情都淡化了。”

面对这些沉疴痼疾,贵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移风易俗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自2021年底起,更是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方位、深层次部署落实各项举措,力求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在深入基层摸底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后,聚焦事关普通百姓家庭“经济账”“幸福账”的核心问题,锚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任务目标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明确路径、抓实重点靶向发力,高标准统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全力夯实移风易俗“民生工程”压舱石,让群众明明白白得实惠。

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全市农村地区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村群众人情支出大幅度减少。曾让村民头疼不已的高价彩礼已然回归理性,“0”彩礼、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现象屡见不鲜;婚丧宴席规模、菜品档次不再追求“面子”;升学宴、乔迁宴等喜事,村民们不再大操大办,改以温馨的家庭聚会庆祝;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现象几乎没有,子女们更加注重在老人生前尽孝,陪伴与关怀成为日常……“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理念正在黔中大地蔚然成风。


花溪区青岩镇古井村的一处农村“五治”工作宣传标语。

立新规:制度保障,为新风“护航”

“治风”既要破除陈规陋习,更要立起新风正气,必须触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根基,亟待制度为新风“护航”。

“治风”工作开展以来,贵阳贵安制定印发一系列工作方案,全市996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通过坝坝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共同商议,细化婚丧事宜办理内容,构建起移风易俗有章可依的框架制度,形成“上下思想统一、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有序、有力、长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见效。

“党员干部作示范啊,群众跟到把风转呀,莎啦啦的杨柳哗啦啦的水;村规民约记心上啊,共同监督守规章呀……”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这首群众自编自创的农村“治风”民谣,传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唱进了每一位群众心间。

在农村“治风”工作中,贵阳贵安将农村“治风”作为抓党建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锤炼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提升工作能力的关键一环,推动驻村干部、民情助理员、到村任职选调生、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村“治风”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带头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通过有章法、接地气、有感召力的扎实工作,推动广大群众逐渐放下人情的“面子”,拿起精神富裕的“里子”,为乡村文明注入全新活力。

同时,以村为主体,围绕“共商共治共享”目标,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等村民议事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夯实“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工作基础。村民自主商议制定更加符合民情、更有针对性的承诺书和倡议书,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细化红白事宜办理实施细则,明确移风易俗倡导性标准,设置红黑榜,让村民真正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评议者和践行者,激发乡村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在此基础上,贵阳贵安各地持续深入探索创新,修文县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激发群众“比学赶超”热情、清镇市采用“信用超市”积分兑换制度让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开阳县以特色志愿服务让礼尚往来的“人情”回归邻里互助的“真情”等系列移风易俗新举措不断推出。

眼下,在贵阳贵安,以“两书一约一会两榜”为基础的基层治理和乡风新貌变化显著,有效推动农村“治风”工作的深入开展,赢得群众纷纷点赞。

树新风:文化引领,让文明“扎根”

移风易俗,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贵阳贵安从思想入手、从小处发力,巧用文化之力,以“小切口”破解农村“治风”工作中的“大堵点”,除陋习树新风,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宣传引导是先锋力量,贵阳贵安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打出一套“组合拳”。“线上”整合媒体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报道;“线下”围绕“承诺书签起来、倡议书发起来、喇叭喊起来、招呼打起来”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同时,通过发放倡议书、绘制墙绘、打造景观小品、打造流动宣传车、开辟宣传栏及制作文创产品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全方位扩大乡风文明宣传声势。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贵阳贵安别出心裁,开设“治风”小剧场。各区(市、县)、乡镇、村围绕农村“治风”创作小品、相声、山歌、短视频、情景剧等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移风易俗从群众“耳旁风”变为“心中事”,为农村乡风文明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

文化赋能是关键一招,贵阳贵安将移风易俗融入文化活动,依托现有文化阵地,紧扣“我们的节日·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各类传统节日,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文明新风,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面貌。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农村民俗文化资源,贵阳贵安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感召力,营造崇俭抑奢、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培育民众的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

不仅如此,贵阳贵安还依托孔学堂等文化载体,打造中华婚礼、敬老礼、开笔礼、成人礼等一批叫得响、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村史村事征集主题采风”“路边音乐会”等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探索创新路径,催生“群众大舞台”“邻里互助社”“乡村礼堂”等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文明实践+移风易俗”项目,让群众尽享实惠,引领文明新风尚。

从传统节日的推陈出新,到文艺作品的心灵滋养;从文化阵地的深耕厚植,再到独具匠心的品牌活动打造,一场场全方位、深层次的移风易俗活动正蓬勃展开,贵阳贵安以文化为笔,绘就移风易俗的壮丽画卷,让文明风尚融入百姓生活点滴,在城乡大地落地生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见实效:民心所向,绘幸福“实景”

近年来,贵阳贵安久久为功推进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围绕“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重点工作,形成以村为单位的“两书一约一会两榜”自治工作法,基本实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

目前,贵阳贵安农村丧事三天办结率在99%以上,婚事100%一天办结,基本实现“其他不办”。群众参加人情宴请的次数明显减少,群众礼金年支出减少2000元至3万元不等,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均保持98%以上,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得到根本性转变,城乡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高。

开阳县楠木渡镇红星村的一对新人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婚礼。车金英与男友相恋六年决定结婚,不想给双方家庭造成经济压力,又受村里农村“治风”宣讲影响,她决定不要彩礼,进行一场“轻装简行”的婚礼。“我觉得收彩礼只是一个过程,只要两个人感情到位,这些也无所谓。”车金英说。

冉顺送来桌子9张、椅子100把,帮忙摆放桌子、搭遮阳棚;冉平送来碗筷、炒菜器具一套,帮忙炒菜、安排后厨;冉学斌送来胡萝卜20斤、辣椒10斤,帮忙接电、安装院坝灯……这是开阳县龙广村黄启军家办丧事时,“邻里互助簿”上记录了乡亲们的真情实意。

原来,随着农村“治风”工作深入推进,黄启军在父亲去世后,既想让老人落叶归根,又不想大操大办,经过和家里人、村委会干部共同商议,他果断做出一个决定:这次办丧事不收礼金,村里出物、出力即可。“这里面是全村人的情谊,我会记在心里一辈子。”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许久,但黄启军只要谈及办理父亲丧事时的“邻里互助簿”,依然十分感慨。

近年来,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创新探索以“邻里互助簿”为载体,持续深化村民情谊,变“礼单簿”为“互助簿”,变“收礼员”为“统计员”,变“攀比风”为“互助风”,推动邻里互助代替传统的金钱人情往来,让农村婚礼(葬礼)回归于礼,让民风更淳、乡愁更浓。其中,农村治风“礼单簿”变“互助簿”的典型做法被中央文明办文明村镇巡礼采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类似车金英、黄启军家这样办理红白事宜不收彩礼和礼金,只是贵阳贵安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也是贵阳贵安各地基层聚焦农村“治风”重点工作创新举措、助力群众得实惠的一个例证。

自贵阳贵安农村“治风”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让许多家庭有了更多的发展资金,用于改善生活、发展产业等。“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人情支出费用减少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当下,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乡美丽画卷越描越亮、越绘越美。

“移风易俗工作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入脑入心,贵在长期有效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主任陈刚表示,下一步,贵阳贵安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之以恒开展农村“治风”工作,让文明新风既“吹进门”更“扎下根”,为乡村振兴凝聚蓬勃力量。

记者 杨雪梅/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