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4月17日,不少退休人员想必都十分关注2025年养老金调整方案是否已正式公布。在查询了人社部和财政部网站后,有些遗憾地告诉大家,截至目前2025年国家层面的养老金调整通知暂时还没有公布。看来,各位退休人员还需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大家不必过于着急,毕竟好事多磨,,相信养老金调整方案会在合适的时候与大家见面。
在养老金调整方案出台前,我们不妨来一场“头脑风暴”,聊一个话题。假设今年的调整方案出现重大改革,将退休人员按照年龄分成两档,凡是不到70岁的每月增加100元、超过70岁的每月增加150元,大家觉得可行吗?
从照顾高龄老人的角度来说,给一定年龄以上的退休人员更多的养老金是符合实际的。年龄越大、身体越差,需要在医疗上花更多的钱,给他们多涨点养老金能否缓解这方面的支出压力。
与此同时,最近数年各地的养老金调整方案中也有专门针对高龄退休人员的增加部分,除北京和浙江外其它地区均规定达到70岁及以上可以额外获得高龄倾斜增加额。
如此来看这个构想好像是成立的。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只按照年龄决定养老金增幅的多少实在是太片面了,忽略了众多因素。
第一,忽视了不同地区生活成本差异较大的事实。
只看年龄的话意味着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退休人员和四川、河南等平均收入较低的省份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涨幅将是一样的。问题是,同样加100元,在北上的实际购买力低于内陆省份,这会导致经济发达地区退休人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
为什么各地要制定独属于本地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呢?主要是因为得结合当地的消费支出水平,只按年龄调整便无法达成这个目的了。
第二,对长缴费、多缴费的退休人员极其不公。
养老金的高低与缴费情况息息相关。张三累计缴费40年、李四只缴费15年,两人的养老金显然差距巨大,每年的调整额也不可能一样,否则是对长期缴费和多缴费人员的不公。
我国的养老金为现收现付制,即现在的退休人员领的钱是由正在工作的职工缴纳的,后者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则由未来的工作者承担。为了让养老保险制度持续下去,需要不断鼓励在职职工多缴费、长缴费。
如何引导、鼓励职工多缴费呢?得让他们看到积极缴纳养老保险是“有利可图”的。相反,如果制度设计上忽略了对多缴费的奖励,那么人们缴费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社保基金余额距离枯竭越来越近。
第三,无法缩小高低养老金收入者的差距。
假设有两位退休人员,一位年龄为68岁,月入2000元;另一位年龄为71岁,月入5000元。按照年龄不到70岁加100元、超过70岁加150元的调整方式,前者增加100元后每月领取2100元,后者加150元后每月领取5150元,两人的差距从3000元扩大至3050元,并且明年的差距继续扩大至3100元。
这种只按年龄“一刀切”的调整方式,既无法体现“提低控高”的分配原则,也难以缓解低收入退休群体的实际生活困难。
进一步而言,现行养老金调整机制中,多数省份已建立与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双挂钩的调整模式,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多缴多得”的激励导向,又能通过适当倾斜实现二次分配。若改为单纯按年龄分档,将彻底打破这一平衡机制,使养老金调整失去精准性和灵活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