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雯 刘淑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从军,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戍边的“四有”优秀士兵;为学,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连续3年的优秀学生标兵。从祖国边境到大学校园,李响用“有灵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军人标准,在不同的人生战场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军旅生涯在李响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供图
军旅生活锻造“四有”品格
2019年考入西安建大的李响,怀揣参军报国的李响于2021年应征入伍,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军旅生涯。
在这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只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严酷环境。盛夏时节,沙尘暴裹挟着热浪席卷营地,即便紧闭门窗,细密的沙粒仍会钻进室内,士兵们不得不戴着口罩入睡。夜晚,成群的甲虫侵扰营地,次日清晨清扫营房时仅甲虫就能装满整个簸箕。甲虫的叮咬,使皮肤上刺痛瘙痒长达一两个月。
即便如此,李响没有退缩。
不畏冰雪苦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供图
当蚊虫如黑网般笼罩时,他把戍边使命当作火炬,“再难受都要挺直腰板”;当沙尘暴侵袭漫天黄土时,他已在沙障里完成了两小时的战术演练;零下30℃的寒夜里,他在狂风中戍守了一夜又一夜,见证过的强降雪不下5次。
从内务整理到实战演练,李响都对自己严格要求:叠被子要掐出十二道棱角、战术动作反复练习上百次……在他看来,“身后是祖国和人民,面前是责任与担当”。
初入新兵连3个月就能获得“优秀新战士”荣誉,是因为他在应征入伍时就写下了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穿上军装就不能有任何退缩!”
军营作风攻克学业高地
退役复学后,面临转专业和学业滞后的双重挑战,李响仅用3个月就追齐了学习进度。
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为李响收获不断的成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供图
每晚睡前,他制定好次日的学习计划,每项任务精准对应完成时间;面对专业难点,他采取“三线作战”——文献深挖建立理论阵地,网课补漏扫清知识盲区,图书馆“泡”到彻底消化;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一遍不会就十遍,十分钟钻不透就花费一百分钟”的执念。
近乎严苛的要求,让李响连续3年个人绩点保持专业第二,并与团队一起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撰写实用新型专利1项,同时获得多项省级学科竞赛荣誉。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只有突破和超越。”李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训练场到图书馆,他用同样的战斗精神证明:只要保持军人作风,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学业难题。
军人作风担当校园服务
“军旅生活让我感受到,每一种身份的转变都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不论在哪里,都要认真做该做之事,担起应担之责。”李响说。
学习之余,李响身兼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委员、战旗中队军事部部长、工程管理2303班班主任助理等多项学生工作职务。
李响(左)在学生活动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供图
作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教官队伍的一员,他与团队完成了2021、2022级本科生军训带训工作;在党支部,他结合戍边经历为发展对象讲授党课;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期间,他精心组织“开学第一课”,引领新同学们树立远大目标,筑牢思想根基。
“做事踏实靠谱,交代的任务总能高质量完成”“明明很优秀却从不张扬”“永远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提起李响,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总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学弟学妹都说他是“行走的标杆”。
如今,即将毕业离开大学校园、踏上工程建设一线的李响,正继续以冲锋的姿态奔向人生新的起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