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大亚湾畔。
一座绿色石化园区与碧海青山相依。
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
惠州港荃湾港区公用液化烃库项目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完成,
消防水罐、球罐和动静设备安装完工,
正处于管道安装、建筑装饰装修大干阶段。
全力冲刺5月30日变电所受电关键节点。
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位于惠州港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
石化工程公司负责建设厂前区、
主罐罐顶钢结构与管道、4台LPG球罐、
跨海管廊及相关辅助设施等。
建成后可共储存24万立方米液化丙烷、丁烷,
助力惠州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
夯基提质 数智赋能
项目所处黄毛洲四面临海,
厂前区在海水侵蚀冲刷下,
土质松软,岩石风化严重,易发生沉降。
为让储罐稳稳矗立,
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创新采用
全套管360度回转钢护筒施工技术,
将钢护筒旋转并贯入土层后,
向地基注入混凝土,
让储罐基础站立于深层岩层之上,
待浇筑完成后拔出套管,进行承台施工,
相比传统旋挖成孔浇筑方式,
大幅提升桩基浇筑效率及质量。
项目中的丙烷、丁烷低温储罐罐高43米,
直径72米,罐容12万立方米,
是大亚湾区罐容最大的单台储罐。
庞大的体积让直接安装变得异常棘手,
团队据此在罐顶钢结构和管道安装方案上,
制定模块化拼装、整体吊装施工工艺,
但新的难题随之出现,
与以往工程钢结构模块相比,
本次模块外缘不规则、吊装重心偏离,
团队引入行业先进的“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
以有限元分析、Midas计算模型等数字化形式,
在软件中进行可视化仿真预拼装,
核算模块稳定性,提供加固措施,
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提升安装精度。
陆海并进 加速贯通
放眼蔚蓝海岸线,
粼粼波光映照着海域工程的建设热潮,
海水取排水装置是其中的热源系统,
低温原料与海水进行热交换,
以此达到客户所需温度。
然而海水涨落潮流速、涌浪等情况
都会对管道安装造成影响,
项目团队采取“结构预制+水上沉管”流程,
取排水头部结构预制与起重船吊装有序推进,
排水钢管焊接、防腐、沉放一气呵成,
结合GPS定位系统、水下摄像、
水下人工复核等手段拉满安装品质,
为库区装置蓄足源头活水。
碧波之上,跨海管廊向浪涛深处挺进,
如何让其在稳固承载原料管道重量的
同时抵御海浪的冲击,
成为横亘在团队眼前的问题。
正式建设前的试验桩承载力测试成为破局关键,
原定“堆载法”超出平台承压能力,
“锚桩法”附加成本高,经过反复模拟演算,
项目团队改用“自平衡法”,
在试验桩内部预埋荷载箱,
加压产生“上顶”“下压”双向推力,
测量位移量并构建与施加压力的关系图表,
顺利得出极限抗压承载力数值,
为跨海管廊“破浪前进”打下坚实基础。
品质护航 共赴新程
项目依海而建,常遭受恶劣天气袭扰,
大风、高温、雨水频发,
对现场施工造成极大阻碍,
危及现场施工安全,
项目经理带领成员反复勘探,精准布防,
畅通“场外+场内”排水脉络,
对临时设施、材料堆场进行加固,
制定极端天气下应急预案,
实现在暴雨情况下生产进度不受影响,
同时创新实施网格化安全管理责任制,
每月评比项目“行为安全之星”,
获业主“安全生产管理优秀单位”表彰。
凭借惠州港荃湾港区公用液化烃库项目
打下的品牌口碑,
项目团队以现场带动市场,
在惠州港继续承接了
惠州港荃湾港区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
连通中海壳牌管线两个项目,
目前惠州港荃湾港区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项目
正进行综合楼内部装修工作,
全力冲刺交工节点,
连通中海壳牌管线项目
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过程中,
三者将共同串起荃湾港区绿色石化产业链。
项目团队将继续坚持精准服务、
品质建造理念,主动靠前,
以优质履约不断延伸合作链条。
低碳转型,绿色发展。
中建安装将聚焦能源化工核心主业,
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助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
贡献安装力量。
(中建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