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边角料“变身”美食、AI智能秤精准计算每份餐食的卡路里、智能监控系统自动识别“光盘”程度、连米饭都贴心地提供整份和半份选择......在长宁区政府2号院食堂,一场“饮食革命”正在悄悄上演。

4月16日上午,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传日长宁站主会场活动上,记者了解到,长宁区已率先发起垃圾分类机关先行倡议,全面启动餐厨垃圾源头减量行动、“志愿入格 三盘行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进网格等多项举措,联动政府、社区、志愿者和市民力量,在党建引领下持续提升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与实效。

从单纯的“分类”迈向“减量”,不仅是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全新探索,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践行。餐厨垃圾,因其产量巨大、成分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种“减量”意识体现在食堂的各个细节巧思中。食堂负责人郭英地介绍:“以前食材剩下的边角料都是直接扔掉,现在通过利用豆渣制作豆渣丸子、葱头熬制葱油酱、西兰花杆子做泡菜,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做到边角料、剩料再利用,减少浪费。”


用豆渣制作豆渣丸子

与此同时,食堂还配备了一台AI自动识别机器。将餐盘放在托盘上,屏幕便会自动识别出菜品种类并显示其热量:荠菜豆腐羹50.5千卡,现切牛肉谷物饭285千卡……“让大家对每顿饭摄入的热量有个清晰概念,既方便健康管理,也避免因取餐过多而浪费。”长宁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孙国良说。


AI自动识别食物热量

饭后,是否“光盘”也逃不过机器的“火眼金睛”。在餐盘回收处,一台智能餐余监控设备会自动判断剩饭量,屏幕随即显示评价等级,如“光盘达人”“节粮进阶”“光盘可期”等,既是温馨提示,也是一种鼓励。


智能餐余监控设备会自动判断剩饭量

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进程中,长宁区大力推进源头分类设施便利化、智能化改造,现已建成40个精品示范居住区,通过合理规划投放点、引入自动感应门等智能设备,提升居民参与度和分类准确性。完成154个生活垃圾箱房更新,优化外观与内部结构,使其更好融入社区环境。

“在‘定时定点’的原则下,结合居住区实际情况,适时推进延时投放和误时投放,推进湿垃圾“以桶换桶”模式,湿垃圾占比干湿垃圾总量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40%左右。”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曹加明说。

此外,“三盘行动”的正式启动也是深入推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工作中的创新尝试,从减盘、小盘到光盘,推动公众形成“珍惜资源、减少浪费”的环保意识,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原标题:《吃饭也“卷”起来了?做菜剩的边角料别扔,还可以这么用!》

栏目主编:张懿

来源:作者:文汇报 郭凡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