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在深圳南头古城与警察一同巡逻、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与美国网红“Speed”一同跳舞……在宇树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之后,又一款自2025年初因自然步态与精准运动控制而屡屡出圈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正式开售。
网红机器人开卖
4月16日,经济观察报注意到,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擎机器人”)旗下电商平台上架了两款机器人产品,其中,在近期因“跳舞”走红的众擎ENGINEAI PM01人形机器人,售价18.8万元,同时,众擎机器人还上架了另一款双足机器人——众擎ENGINEAI SA01,售价4.2万元。
根据官方资料,众擎PM01机器人身高1.38m,体重约40kg,移动速度2m/s,具有机械步态和拟人自然步态两种行走模式,拥有全栈式自研关节,全身24个自由度,其中,单臂5自由度、单腿6自由度,腰部配备320度自由旋转电机。
近期,经济观察报在众擎机器人调研时了解到,PM01机器人基于端到端神经网络解决方案,通过光学动捕技术采集人体运动数据,结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提升环境适应性。
另一款上架的众擎SA01双足机器人,则是该公司为科研教育市场设计,整机重量约40公斤,采用高强度铝合金骨架和无悬臂设计,该机器人单腿配备6个自由度,能够完成奔跑、跳跃和单脚站立等复杂动作。
根据众擎官方介绍,SA01提供整机或散件套装两种交付方式,用户可自由选配机械臂等扩展模块,适用于科研、工业和服务等多个领域。
资料显示,众擎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23年10月,总部位于深圳南山,专注于研发通用智能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于2016年创立了Dogotix(多够机器人),专注于研发高性能仿生四足机器人,2020年该公司被小鹏汽车收购后,赵同阳加入鹏行智能担任总经理,主导研发了人形机器人PX5。
2023年因技术路线分歧离开鹏行智能后,赵同阳创立众擎机器人,核心团队汇聚了中国第一批腿足式机器人研究与产业落地专家,现已实现了从本体核心零部件到具身智能、运控算法的全栈自研。
4月2日,众擎机器人宣布,完成新一轮Pre-A轮融资,融资总额近2亿元人民币,该轮融资由Stone Venture领投,商汤国香资本、弘晖基金、浔商创投、包河创投等一众老股东加码。
其中,Stone Venture是一家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私募投资机构,众擎方面表示,Pre-A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人形机器人本体、小脑以及具身智能的研发与升级,进一步推动大规模生产,并拓展国内外市场,助力众擎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产业预期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与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在近期曾有一次颇为出圈的隔空“论战”。
朱啸虎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表示:“最近几个月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朱啸虎在访谈中质疑说。
赵同阳在微信朋友圈直接转发了朱啸虎的访谈视频并评论称:“我认为他比较适合那种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快速赚钱的项目。”
赵同阳表示:“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这哥们甚至问出了人形机器人在这个阶段有什么用?就像质问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用眼前看到的来否定未来,这不应该是他这个段位人应有的表现。”
虽然关于人形机器人是否有用的争议仍在持续,但在资本、政策与技术三方共同推动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走向量产与需求爆发“前夜”,却是一个事实。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关于未来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初,经济观察报记者在众擎机器人进行调研时,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表示,众擎多款机器人计划于2025年批量交付。“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我们已经突破了‘从0到1’;‘从1到100’,有些公司已经突破了,甚至开始走到‘100到1000’的阶段了。”姚淇元说。
姚淇元还曾向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泛用性与环境兼容性,人形形态是实现机器人通用性的理想载体,其双足移动与多自由度手臂设计,能够覆盖制造业、服务业乃至家庭场景中绝大多数的交互需求。此外,人类社会的物理环境——从楼梯高度到工具尺寸——均以人体工学为基准构建,人形机器人天然适配现存基础设施,无需额外改造场景即可无缝接入。
“机器人要更好地去适配我们所在的世界,不然它的功能就是单一的,只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像扫地机器人一样,变成了一个工具。机器人的未来应该是通用的,可以变成不同的角色。”姚淇元说。
东吴证券在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指出,由于下游客户测试和研究需求旺盛,预计伴随国内企业订单交付,2025年全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接近万台。
目前,各家市场研究机构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预期亦十分乐观,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从2024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另根据灼识咨询预计,按销售收入计,全球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于2028年将达13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00亿元)。
郑晨烨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