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摩天岭长城的烽火台为背景虚构创作。
嘉靖二十三年冬,摩天岭长城突降暴雪。
戍卒王铁枪在五更天巡查时,发现第三烽火台的狼烟台砖上结满冰花,细看竟组成了清晰的马蹄印痕——从垛口一路延伸至塞外方向。
更诡的是,烽燧内储备的柴薪全都变成了湿漉漉的枯柳枝,轻轻一碰就碎成青灰色粉末,带着股陈年的羊膻味。
百户长查验后脸色骤变。这些柳枝的捆扎手法,分明是三十年前被鞑靼人屠灭的前哨营特有的"三股辫"式。
而据军册记载,正德十六年腊月,正是这个烽火台的守军烧光了所有柴薪,在暴风雪中点燃柳枝示警,才让左云县免于陷落......
当夜王铁枪奉命值守。子时刚过,他听见烽火台下传来窸窣声,探身望去,只见雪地上凭空出现一队人影。
这些人着鸳鸯战袄,却戴着早已废止的洪武年间红缨盔,为首的旗手扛着面残破的"明"字旗,旗角凝结着冰晶组成的诡异纹路——细看竟是幅动态的作战地图!
"是前哨营的阴兵!"同袍拽着王铁枪缩回箭垛。
众人屏息间,那队人影已飘至烽火台前。没有攻城梯,这些"人"竟踩着垂直的城墙拾级而上,冰霜在他们脚下自动铺成阶梯。
最年长的戍卒突然跪下:"他们在教我们......"
果然,阴兵们开始演示一种奇特的布防:
有人对着虚空拉弓,箭矢在离弦三尺处突然拐弯,钉入城墙的暗隙;有人用腰刀轻叩墙砖,整段长城便发出不同音高的回响,而音调沉闷处,正是被风雪侵蚀的薄弱点。
王铁枪猛然想起军中传言——前哨营当年靠"听墙术"预判过三次地动!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阴兵突然集体转向北方。
王铁枪顺着他们视线望去,冻雾中隐约现出无数飘动的蓝火,正排成鞑靼骑兵冲锋的楔形阵。
此刻烽火台的蓄柴池突然自燃,火焰却是诡异的青白色,照得城墙上的冰凌全部转向敌袭方向,如万千箭镞指路。
天亮后,戍卒们在阴兵站立处发现三十九个冰雕的小人偶,个个保持着战斗姿态。
百户长派人快马呈报,兵备道派来的师爷却对着人偶骇然倒退——这些人偶的五官,与正德年间阵亡将士的名册画像分毫不差!
更奇的是,所有人偶的胸腔位置都嵌着粒黍米,按《武备志》记载,这正是古代"撒豆成兵"术的媒介......
三日后,鞑靼骑兵果然出现在摩天岭北麓。
然而每当他们逼近,长城上的冰凌就会无风自动,折射阳光形成刺目眩光;夜间则浮起幽蓝冷焰,照得三十里外纤毫毕现。
敌军最终不战而退,退兵那夜,戍卒们听见烽火台传来整齐的收刀入鞘声,而蓄柴池里的灰烬,不知何时拼成了"忠烈祠"三个大字。
如今那三十九尊冰偶,被供奉在左云县忠烈祠的暗阁中。
每逢大雪封山,偶人会渗出细密水珠,在供案上勾勒出新的边防线报。去年有个考古学家想取样研究,刚触到冰偶就突发耳鸣,恍惚中听见金铁交鸣,还有人在耳边疾呼:
"东北角楼!敌骑五百!"——而当日卫星云图显示,蒙古国境内确有骑兵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