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实习记者 梁思涵)4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布消息,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团队历时3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提供了儿童终末期心脏治疗的中国方案。

4月15日,董念国教授表示,儿童心力衰竭外科治疗是全球医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难题。“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为儿童研发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人工心’,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3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正在进行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医院供图

董念国介绍,亟需心脏移植但无法等到合适供心的患儿,需要通过人工辅助装置暂时承担心脏泵血功能,为心肌修复或等待供心争取宝贵时间,赢取生命转机。然而,现有设备多针对成人设计,低体重患儿因受剖结构限制,长期面临“无泵可用”的困境。

“儿童心室辅助装置的研发关键在于对儿童独特解剖生理机制的深度破译。”董念国表示,依托此前全球最小植入式磁悬浮泵的研发经验,团队历经多轮理论推演与实验验证,迭代至第三代全磁悬浮技术。基于儿童解剖特征实现了装置的微型化重构,将重量压缩至45克(仅为原来研发最小成人泵的1/2),泵体直径缩减至2.9厘米,成功打造全球首个低体重儿童专用磁悬浮心室辅助系统。

董念国还提到,该装置实现了性能上的三重突破:能耗降低,电池的续航能力更长;稳定性更强,能满足患者急转运的安全需求;转速调控更精准,转速范围为1500-3600转/分钟,可根据患儿的实时循环支持需求调节,避免过度泵血导致的功能损伤。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敬畏。经过整个团队的努力,我们研发的装置首次在低龄低体重患儿体内构建起稳定的血液循环系统,成功突破儿童磁悬浮机械循环辅助的‘禁区’。”董念国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