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今天,1935年4月16日,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从现安顺市西秀区鸡场乡向镇宁开进,抵达镇宁弄染寨。陆瑞光是当地布依族首领,当天,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等首长,与他签订了“反蒋作战协定”(史称“弄染结盟”)。

  弄染结盟,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首次践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这一事件后来被党史专家认定为红军途经民族地区成功实施“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

  回望流年,硝烟远去,红色革命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传承,续写着“弄染结盟”的新故事。

  “弄染结盟”传佳话

  踏着四月暖阳,走进镇宁自治县沙子乡弄染村,在村中间的结盟广场,一座老房子格外引人注目,房屋的土瓦、石墙在时间的洗礼下略显沧桑,门上“弄染结盟名垂青史,彭陆协定功著千秋”的对联,是革命烈士、布依英豪陆瑞光英雄事迹的怀念。



陆瑞光故居

  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特聘党史专家文龙生介绍,1935年4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插云南,红军主力分两路西进,进入了安顺的民族地区,此时,进入镇宁六马一带的则是由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

  文龙生说,“当时,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过境沙子沟期间,正是红军人数少,补给严重不足,伤病员多的困难时候,加上又处于敌人形成的东、西、北三面包围的险境,情况十分艰险,甚至前途莫测。”

  红三军团若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必须迅速通过六马地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渡过北盘江,军团长彭德怀与政委杨尚昆获悉,只要争取到民族首领陆瑞光的支持,不仅能保证红军安全通过六马地区,还能使民族地区的广大老百姓免受战乱伤害。

  1935年4月16日,陆瑞光与红军首长彭德怀、杨尚昆在弄染寨签订“反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国民党及苛捐什税”的作战协定,史称“弄染结盟”。

  在与彭德怀、杨尚昆等人订立作战协定之后,陆瑞光又召集部属,让他们连夜杀猪、舂米,招待好分散住在各村寨的红军,并尽量为红军提供粮、盐、油等补给。红军留下红三军团营长方武先等人协助陆瑞光工作。次日,红军出发,陆瑞光等亲自送到乐纪坡。

  “‘弄染结盟’为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北盘江,进而威逼昆明,抢渡金沙江,摆脱敌军重兵包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是我们党践行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的光辉典范,在布依族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文龙生表示,“弄染结盟”是红军长征中同少数民族的第一次结盟,比在四川的“彝海结盟”还早一个多月,留下广为流传的民族团结佳话。

党的民族政策给了我们幸福生活

  “弄染”在布依语里意为有山有水,山高谷深,景色优美。但正因为群山包围、山高谷深,导致交通闭塞、产业难发展,这里的群众曾经一度被贫穷深深困扰。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帮扶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巨、派出人员之多,前所未有。



弄染村村口

  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了村里,东西部协作资金来到了村里,致富产业项目也来到了村里......

  弄染村党支部书记王荣珍介绍,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惠及下,弄染村干部群众团结奋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乡村振兴路上续写“弄染结盟”新辉煌。2022年,弄染村纳入贵州省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之一,先后完成了31个大小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村容旧貌换新颜。2024年,全村种植蜂糖李、四月李3000余亩,带动人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



马鞍山社区民族长廊

  弄染村旧貌换新颜,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传承弘扬“弄染结盟”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镇宁自治县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落实党的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传承弘扬“弄染结盟”光荣革命传统,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镇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1949年,镇宁解放,1963年,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2019年,镇宁再跨千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各族儿女迈进小康社会。



四月八文艺活动

  2022年,镇宁自治县新修订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正式实施,以法律保障尊重“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庆,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幸福生活指数。

  当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正在镇宁大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来之不易的各民族团结的局面”,这是镇宁各族人民的心声。

  民族团结精神代代传

  “欢迎来到红色美丽村庄弄染。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为游客做好登记后,王荣珍带领游客沿着红军长征步道,追寻弄染的“红色足迹”。



弄染村红色文化主题馆

  如今,弄染村充分挖掘“弄染结盟”的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教育,传承民族团结精神。“弄染结盟”旧址、陆瑞光故居及纪念广场、陈列馆、红军食堂等文旅景点和项目相继建成。

  “我们作为陆瑞光先烈的后人,理应把弄染结盟的故事讲下去,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传承下去。”王荣珍介绍,这里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故事,不止在弄染村讲述。



陆瑞光纪念馆  曹业鹏 摄

  2015年,陆瑞光纪念馆在镇宁县城建成,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对外开放。2017年,《弄染之光》歌剧首次演出后好评如潮。2023年,镇宁自治县60年县庆之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在县城安庄卫城门建成,以图文、实物、音视频和解说等多种形式讲述“弄染结盟”故事。

  4月11日下午,在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课后服务课堂,孩子们正在排练“弄染结盟”情景剧,他们用稚嫩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传递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愿景。



镇宁四小教师在指导学生排练《弄染结盟》情景剧

  “我们希望通过讲述本土民族英雄陆瑞光与红军结盟的故事,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的心中绽放。”镇宁第四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杨贤介绍,“弄染结盟”红色故事入课堂已成为该校的常态,旨在让红色革命和民族团结精神穿越历史的时空长廊,照进更多孩子的心里。

  一条赓续红色血脉,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在北盘江畔生长。

  目前,在镇宁,陆瑞光纪念馆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命名授牌。全县获省级及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9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个,市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2名。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弄染结盟’精神不能丢。镇宁是一个由31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镇宁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国富说。

  90年前,弄染结盟传佳话。

  90年后,北盘江畔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欢歌。

  新征程上,镇宁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来源:掌上安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