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年轻人自我调侃“活人微死”,我们就不难回答“苦尽柑来热”的因由。在不确定性的精神危机之下,当生活和意识上的“结构”遭遇崩塌,这部剧通过构筑普通人生的吉光片羽,以回归本源的“life goes on”,试图让人们从虚妄中一点一点走出,从劳作,从爱里,再度寻回个体所存在的确定意义。
作者:条形码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口碑是安身立命的法则,也是最有效的安利,《苦尽柑来遇见你》大结局一段时间后,评分继续上升,截至目前豆瓣18万人评分高达9.5,直逼“封神”韩剧《请回答1988》。
好作品总能满足不同立面的拆解与剖析——拥有晋江言情文同款书名的《苦尽柑来》,走的却不是将纯爱进行到底的爱情剧路子,而是更深重厚实的时代变迁、人世浮沉、代际托举,这也是它能够遍地好评的原因之一。
而其况味中,能够打动人的关键在于,它抽丝剥茧,纤毫毕现,直抵普通人的一生。在日渐缺失真实性的现代社会,真实的故事,本就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更具体而言,《苦尽柑来》真正做到的便是尊重苦难,但不过分沉溺其中,尊重时代与个体命运的纠缠,但不过分失意丧气,在不确定的瞬息百态里,始终保留那一点点向前进的勇气。
构筑普通生活的吉光片羽
回归普通人的生活表达
刚去世的作家略萨有过一句名言:伟大的小说不是去抄袭现实,而是把现实解体。“解体”一词用得精妙,当现实被解体,真实的细节便以碎片化的形式停驻在我们面前,令得真实,肉眼可见。
《苦尽柑来》的编剧林尚春显然深谙这一道理,剧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来微观展现吴爱纯的一生,无论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女性托举,还是让无数观众“泪失禁”的完美爱情,《苦尽柑来》的描写都尽可能以“真实”和“日常”作为托底的素材。
一首名为《笨鲍鱼》的诗,一串借来的珍珠项链,这是爱纯与母亲光礼之间深重的母女之爱。
一笔卖汤饭挣来的养老钱,一艘支撑四口人吃饭的渔船,这是祖母与儿媳光礼、孙女爱纯三代人的递进托举之爱。
一间母亲生前居住过的草屋,一根被绳索嵌入变形的手指,这是爱纯与丈夫梁宽植的坚守之爱。
一小碟摆在窗台的糖果,一沓用报纸裹得严严实实的钞票,这是爱纯、宽植对子女的奉献之爱。
吴爱纯和她的家人们,是无关紧要的nobody,因为她/他们没有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于在漫长的生命里,她/他们时刻都在体会失去的痛苦。
然而,恰是丰盛的一生中值得被记住又因过于普通而理应被遗忘的这些瞬间,承托起了厚重的情感纽带。
正因编剧林尚春没有忽视它们,精心构筑了这些吉光片羽,此刻,吴爱纯不再只是虚构的角色,而是承载着现实生活里普通人影子的投射物。
碎片化的细节不只体现在精细的现实切片上,《苦尽柑来》的叙事风格也充分萃取了这一征象。剧中对非线性叙事和多时空转换的运用十分熟练,以物件、场景或是单集的表达主题进行转场,通过这种割裂了完整的时间和事件发展顺序的叙事手法,也让细节变得更为具体。
比如:上一秒,爱纯的记忆飘向远方,回到小儿子铜明离世前的一瞬,下一秒,长女金明在睡梦里也梦见了当日情景,随着镜头切回现实,金明房间的角落处,泄漏的煤气暗示她遭遇了危险,下个镜头,爱纯推开房门,为金明赢得一线生机。
通过挽救女儿的生命,爱纯最终也救赎了自己。
当细节被咀嚼完毕,细节所构成的人也因此清晰,原来,故事的关键始终是人,是可贵也可泣的普通人。《苦尽柑来》避免了任何“开金手指”的浮夸做派,而是回归普通人的身份表达,让吴爱纯的一生成为了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当普通人的身份表达被真实呈现时,便意味着《苦尽柑来》拒绝为观众提供对于上世纪50年代后韩国人在时代进程下的现代性奋斗景观的想象,也不负责给予观众苦难情绪的对冲,而是以展现普通人的一生为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
表达态度回归“小确幸”
抚慰个体的精神危机
如果要说隔壁的年代剧、他国普通人的一生,为什么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形成一波激荡,或许还是回到今天的普遍处境——不确定性。
外部的不确定性犹如残缺的臭氧层,日益稀释着人们内心的氧气。信息的过载、社会的快速变化、经济的不稳定、局势的动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人们的精神危机无处不在。
许多人从“活着”转换成“微死”的状态,去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地球online”的亚文化潮,即人们将真实的生命当作模拟人生的虚拟界面,便是这种生活状态的集中展现。
但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只有现代人才能够感受到,比如在《苦尽柑来》中,历史动荡和政权颠覆,始终作为看似不起眼却影响巨大的背景事件,被浇筑在这部剧的每一段故事里。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爱纯的奶奶在战前卖汤饭开始,到当下某一刻,爱纯站在济州岛疗养院旁的大海为结,《苦尽柑来》将朝鲜半岛上近一百年的历史融入吴爱纯的一生之中,个体随着历史剧变浮沉,也由着国家兴衰而成长。
事实上,不确定性不仅仅是个体所面临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后现代性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个体对生活的信心,成为当下的文化产品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苦尽柑来》就是回归到了最初的“安全区”,在不过度聚焦苦难,也不迷恋奋斗爽文后,传统本源的“life goes on”在某种程度上救赎了浮躁空虚、缺乏信仰洗涤的现代人。
生活本身便是起起伏伏,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在《苦尽柑来》中,这种起伏被巧妙地铺陈开来。
当捕到了鲍鱼,天便会下起大雨;当生活逐渐驶向触手可及的幸福时,台风便会带走一个孩子;当无意的善举被变现,财富越来越多时,癌症也在对你宣判死亡倒计时……这些情节并非是为了刻意制造戏剧性,而是为了真实地展现生活的本质——既有美好,也有苦难。
与其说它在讲述吴爱纯的一生,不如说它在试图为每一个生老病死的普通人提前播放一遍你自己的“个人史”。在走马观花看遍自己可能的一生后,人们或许也有机会在内心展开与自我的对话,精神危机也得以有一个暂时性的缓解与释放。
本质上,《苦尽柑来》所传达的正是村上春树在十几年前就曾提出的“小确幸”精神。它建立在人对各种秩序的适应和忍耐之上,通过适应,从而找到能够把握住的幸福。
剧中的人们在遭遇生活的种种困境时,选择“节制”应对,暗含着对人的欲望进行控制和建立秩序。在看似秩序井然、实则混沌的后现代生活中,人们要在片刻之中寻找到“小”而“确实”的幸福,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这种“小确幸”并非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接纳。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而这些细微之处正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台词“生活总要继续”,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少苦难,我们都要学会从中寻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当生活和意识上的“结构”遭遇崩塌,能做的便是从虚妄中一点一点走出,从劳作,从爱里,再度寻回你所存在的确定意义。《苦尽柑来》通过济州岛上一代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她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接受,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生活固有的节奏,去寻找到那些“小确幸”。
既然生活总要继续,那么不如对着自己说一句:“敬你所经历的一切,辛苦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