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品行端正的君子,经历社会不断地打磨,自我不停地雕琢,才逐渐呈现出美好如玉的状态。
人生就是一场磨练自己,提升心性的过程。
世事无常,人情变化,唯有打磨一颗平常心,练就一颗乐观心,修得一颗敬畏心,才能活得从容、愉悦、知足。
磨练一颗平常之心
《论语》有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人生的旅途,如同一场修行,生老病死、贫富得失,皆是宇宙赋予每个人的必修课程。
即使腰缠万贯,也有鞭长莫及之时;即使权倾一时,亦有难以挽回的遗憾。
因此,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因外物而或喜或悲,方能拥抱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昔日,一位智者携弟子遍历四方,传播智慧。
初至一城,城主以贵宾之礼相待,盛宴款宴,临别更赠千金以表敬意,智者淡然笑纳,继续踏上旅程。
再至一邑,乡民却疑其为行骗之徒,恶语相加,甚至将其囚禁数月,财物尽失,身心俱疲。
获释之后,智者轻轻抚平衣衫,继续前行,神色如故。
弟子满心困惑:“师父,失去如此之多,您怎能不感到哀伤?”
智者微笑回应:“你看,我仍是我,有何改变?”
此言甚是深刻。
世间沧桑,不过是锤炼心性的磨刀石,唯有生活的历练与品性的升华,方为此行真正的收获。
正如《菜根谭》所云:“人不轻喜怒,物不重爱憎。”
行走于世,不因赞誉而狂喜,不因诽谤而怒发冲冠。
对物不贪,对失不执,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世事,于经历中感悟,于修为中成长,方为人生最清醒、最透彻的智慧。
磨练一种乐观之心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寄情于壮丽山河,仁者胸怀广袤万物。
世间万物皆有两面,向阳而生,则光明满怀;向阴而视,唯余忧郁笼罩。
真正睿智之人,擅长在暗夜中捕捉微光,在逆境里发掘希望,以乐观为舟,驶向人生的明媚彼岸,最终往往能迎来意想不到的转机与顺遂。
昔日,南国突降暴雨,众多赴京赶考的青年才俊被困途中。
其中,有一位名叫胡广文的青年,与几位同伴避难于一座破败的古庙。
有人唉声叹气:“这雨势凶猛,衣物尽湿。”
胡广文却笑言:“这不正是机会?起身活动,衣物速干,还能兼顾锻炼。”
又有人忧虑:“黑夜无灯,无法复习。”
胡广文又笑道:“这岂不更佳?夜晚默记于心,白天再复习,记忆岂不更加深刻?”
结局不言而喻,众人多已忘却大半所学,唯独胡广文从容不迫,顺利完成考卷,一举夺魁。
正如古训所言:“一念之间,仙境凡尘。”
面对相同的境遇,心态的转变,往往能引领人生走向迥异的轨迹。
遭遇不顺,洞察本质,做好力所能及;面临突变,寻觅机遇,踏实前行。
不妄念,不焦虑,全力以赴,乐观以对,命运的馈赠自会在不经意间悄然呈现!
磨练一份敬畏之心
《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贤哲教诲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愚昧无知者往往肆意放纵,悖逆天道,致使前路坎坷;而明智通达之人,心怀敬畏,行事有度,顺应自然法则,故而能够安然顺遂。
有一则唐朝的故事耐人寻味:
一位官员,每日朝拜之前必先向苍穹表达感激。
饮食适度,餐后习剑健身,夜晚则沉浸于书海,还将盈余的财物慷慨捐给贫寒的乡亲。
及至告老还乡,此习惯不改。
妻子疑惑不解:“昔日身处官场,需谨言慎行,如今远离尘嚣,为何还要如此坚持?”
官员闻言,淡然一笑:“感恩天地,是敬畏自然;援助他人,是敬畏生命;自律勤勉,是敬畏自我,这些岂会因环境变迁而有所懈怠?”
后来,他因乐善好施,深受邻里敬仰,最终得以高寿善终。
朱熹有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
天地之间,法则严明,万物皆有因果。
心怀敬畏,遵循大道,不越雷池一步;待人以诚,口出善言,不妄议他人;律己以严,勤勉不懈,不负韶华。
无论何时何地,秉持诚心正义,脚踏实地,方为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步伐。
大事难事都是常事,以平常心对待,方能从容;
好事坏事都是乐事,以乐观心看待,便可通达;
小事琐事都是要事,以敬畏心相待,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