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 惕
目前正值蜱虫高发季
蜱虫叮咬事件时有发生
天气渐热,大家在户外或者从户外回来时,如果发现身上突然多了一个像痣一样的小黑点,千万要当心,可能是蜱虫!最近,合肥就有8个月大的小宝宝中了招。
这一可怕的“小黑点”
最喜欢出没在哪些地方?
发现后该如何正确处理?
记者采访了接诊医生
案例
低龄婴儿罕见中招
近日,一名家长带着8个多月大的孩子小明(化名)在户外玩耍,回家后,家长发现小明的耳朵上附着一只小虫子,在家中尝试取下无果后,便带着孩子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该院儿童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培介绍,小明确实是被蜱虫叮咬,经过外科操作成功将其完整取下。采访中,张培告诉记者,因为蜱虫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每年进入春夏季节蜱虫叮咬的病例会逐渐增加,“不过从往年接诊的案例来看,蜱虫叮咬的患儿多数集中在8、9岁这样的大孩子,像这样8个多月的低龄婴儿确实非常少见。”
“这种寄生虫的口器又长又尖,可以像注射器一样刺穿皮肤吸血,在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镇痛物质,让人没有痛痒感,因此她可以寄居在体表数日至一周而不被发现。”张培介绍,虽然蜱虫个头小,却能传播多种致命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等。
提醒
踏青回家记得检查这些部位
当前正值踏青郊游高峰期,不少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户外露营、游玩。采访中,张培特别提醒,“在户外玩耍后,回到家中一定要仔细检查暴露的体表部位,还有像腋窝、耳后、腹股沟等较隐蔽的部位。”
“因痛痒感极不明显,有些蜱虫在体表可寄居数日甚至一周以上,反复吸血膨胀后,能有大黄豆粒那么大。”事实上,并非只有森林里才有蜱虫出没,城市公园、小区绿化带、小的灌木丛、宠物深处体表里都可能存在它的身影。
医生建议,家长应尽量避免儿童在草丛等户外场所游玩时裸露过多皮肤,此外可以通过驱虫喷剂来避免蜱虫叮咬,回到家后也要及时检查皮肤上有没有虫子附着。
注意
别硬拔,出现这些情况及时就医
发现孩子或自己被蜱虫叮咬后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理?张培介绍,若发现被蜱虫叮咬,切勿用火烧或强行硬拔等,这些不当的处理不仅可能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毒液”,还可能导致蜱虫的口器残留体内释放毒素,增加感染甚至过敏性休克的风险。
“一旦发现蜱虫附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尖头镊子紧紧固定住蜱虫头部,然后垂直于皮肤表面缓慢、平稳地拔出。”他特别强调:“拔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旋转或来回摇动,这样容易导致蜱虫口器断裂,残留在皮肤内,进而增加毒素释放风险。如果没有把握自己处理,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张培进一步提醒,若一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肌肉酸痛、呕吐、头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先明确排查蜱虫叮咬的可能性,再开展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