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后养不起,想起村里有个刚丧子的贫农,竟连夜把儿子送给贫农!而贫农如获至宝,对孩子视如己出!但万万没想到,40年后,这个孩子会让他泪流满面!
“行了,都别围着了,这孩子,我要了。”面对着一种围观村民,董栋小在极其纠结中做下了这个决定。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紧衣缩食,他自己穷得老婆都跑了,身体孱弱的母亲每天哭的直不起腰,但他还是不忍心看着这孩子就这样饿死。
“外面风那么大,这么小的娃能活多久?”他满脸愁容,老母亲也没有说什么,一家三口,就这样静静地待在屋里,听着外面呼啸而过的风声。
孩子被带回家之后就取了名字,“永在,永在,我的儿子,以后你就是爸爸的依靠了。”
董栋小看着怀中的儿子笑开了花,为了儿子,他做什么都愿意,刚开始的几日,他天天拿着自己的粮食去换奶。
之后,经人介绍下,他也用仅有的家当给儿子请了“奶妈”,眼看着儿子吃喝有望,他心中高兴极了,即使自己家中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
每次吃饭,他都尽量让母亲多吃,收拾完家中的一切,他还要出门去干活,日子过得十分苦涩,但听着家中银铃般的笑声,一切烦恼都被抚平了。
“有了孩子才像一个家”,怀着这样的念头,他经常将儿子当做自己的动力,为了给儿子挣吃的,挣学费,再苦再累他都不怕。
之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干什么都充满劲头,村里人看到都不免担心的劝他“注意身体”。
等永在上学,他更卖力了,为了将儿子送出农村,他拼尽全力,而永在还没灶台高的年纪,就已经开始烧水做饭了。
在学校,他经常伴着同伴的玩闹声读书学习,回到家,又懂事的做家务,照顾奶奶。
成绩优异的用在上了初中,离家远了很多,他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了忧愁,所以,坚持要走读。
“总不能让爸爸累倒呀”他这么想着,也经常劝慰父亲多休息,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那个时候,父子俩人都在“拼命”,没有谁敢懈怠一丝一毫,一个拼命托举,一个拼命攀登。
上学放学的路上,天气经常大变脸,永在的书包经常放着一个大化肥袋,那是他的“秘密法宝”,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御寒。
心中一直攒着一口气的永在,靠着一些难啃的硬馍馍将自己的身体供养大,在无数次挑灯夜读的夜晚中,厚重自己的灵魂。
高中老师了解他的难处,给他免了学杂费,他们家的压力小了很多。
他没有放弃过,董栋小也是,两人平常的交流并不算多,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永在拼命地学呀学,终于,考上了不用交学费的大学,这一次,全家人抱团痛哭。
之后,他半工半读,接着考研,甚至读到了博士,获得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
那个时候,他回头看到了早已佝偻身躯的父亲,他咬咬牙对领导说:“我要带我爸上搬,不行的话,我就辞职。”
领导答应了,此前没有这样的先例,这是特地为他“开后门”,以成全他的孝心。
父亲在他身边,他才觉得安心,才觉得自己做这一切是有意义的,,每天,他都给父亲洗脚,有空就带父亲出去散步,定期给父亲做清洁,事事亲力亲为,不请保姆。
这并不是因为他想省钱,而是,他不愿意放过这些难得的亲子时光,不管什么时候,有父亲在,他都是个有依靠的孩子。
信息来源: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这位上校让人动容……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