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渐暖,漫步于林西县林西镇河沿村,平坦洁净的水泥路蜿蜒向前,不见一丝垃圾杂物。远处,一辆电动保洁车正悠悠驶来,伴随着车轮滚动的轻微声响,一阵接地气的广播顺口溜飘然而至:“诸位老乡听我言,乡村环保不简单。门前三包责任担,自扫门前保畅安。杂物垃圾不乱攒,各归各位心放宽。清晨垃圾车儿转,按时投放别拖延......” 这满是乡音的广播声,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回荡,督促着村民们把环保行动融入日常生活,守护乡村这一方净土。
作为赤峰市林西县城关镇,林西镇镇域范围环绕中心城区,紧邻工业园区,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欠账大,垃圾清运成本居高不下。2021年,林西镇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紧扣人居环境整治“人”“钱”“事”三大因素,从“环境卫生谁来搞,保障资金哪里来,长效机制如何建”破题,实现了全域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乡村从“一时美”变成了“时时美”。
全民参与 彰显责任担当
林西镇成立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将镇域划分为65个网格,配备网格长65名,235名网格员,在责任区内设置保洁员104名。构建“镇党委+包村领导+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村民组+网格长、网格员+公益岗”的“8+”责任体系,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明确班子成员包村、镇村干部包组、保洁员包片、帮扶单位包点、网格员包户的人居环境网格化“五包”工作机制。各行政村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使群众树立环境卫生主人翁意识,创新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精细化开展。
资金保障 展现卓越智慧
走进河沿村村委会,由富邦铜业捐赠的7台蓝色电动翻斗车整齐排列。“别看这儿垃圾车清运电动车小,可有大用处,每天定点转运垃圾,让村里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环境明显就干净了。”保洁员唐武边往垃圾清运车上扔垃圾,边感慨地说。三年来,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林西镇筹集环境整治资金累计超55.22万元,其中群众自发缴纳卫生费42.6万元,给村里配备了装载机、垃圾转运车、垃圾桶等设备,取消了露天垃圾点,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河沿村村民李士军说到:“过去我们村里老百姓习惯把垃圾随意倾倒在道路两边,我家门前就形成了一个垃圾点,一到夏天味道非常难闻,哪怕天气再热也不敢开窗通风。现在好了,有了这些垃圾处理设备,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别提心里多亮堂了。”
制度创新 赋予持久活力
林西镇结合城关镇实际,实施“五个常态化”机制,即群众参与常态化、“日产日清”常态化、社会帮扶常态化、奖励激励常态化、监督举报常态化。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家庭“红黑榜”,实施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选等激励机制,使广大群众实现了“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如今,不管何时走进林西镇,都如入画中。这幅美丽乡村画卷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政府主导不包办、群众主角不旁观”的治理智慧。正如镇长张强在环境整治推进会上所说:“我们要让每个村民都成为环境守护者,让美丽成为习惯,让习惯守护美丽。”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有力推进下,林西镇重塑了乡村的颜值与内涵,为百姓铺就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底色,推动着乡村振兴“一路生花”。(王春达、王薇)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