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日)上午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闻大翔

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

就市民关心的众多民生问题

进行回应

上海家庭病床达9.1万张开展签约居民下转工作试点

“网约护士”可上门服务

·上海家庭病床达9.1万张

今天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透露:家庭病床是缓解慢病患者治疗的重要场所,上海市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开展家庭病床的服务,2023年全市家床为8.8万张,到去年达到9.1万张,增长3000张。目前家床可为患者提供9大类51个项目的诊疗服务,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中医药服务、护理、一些检验检查等等。

新版《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工作规范》已经发布,居民如果有建床需求,经过医生评估并且得到所在医疗机构同意,就可以建立家庭病床。接下来,各区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建床情况。比如,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住院床位的地方,建床率会相对提高。

结合 “签而有约、签而有感” 行动,为建床的签约居民提供 “号源优先预约”“延伸处方”“健康评估报告解读” 以及建立 “家庭健康账户” 等服务,让家庭病床服务更加丰富、贴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本市还会通过 “健康云”等平台,建立完善家庭健康账户,子女可以绑定父母的基本信息,帮助父母线上签约家庭医生、预约老年人健康体检,还能查看父母的健康体检报告或健康评估报告,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及时对接家庭医生,落实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健康共济。


·开展签约居民下转工作试点

闻大翔表示,今年本市会有新探索—— 依托紧密型医联体,上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针对部分病种,制定下转的标准和流程。那些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进一步康复的患者,就能优先转回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住院床位、家庭病床等信息共享,社区也会及时做好入院评估以及后续的住院、家庭病床、门诊随访和健康管理等服务,让术后老人的康复之路更加安心。

上海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市民常见病多发病、慢病诊断治疗的“网底”。目前,社区也能开展适宜的简单手术(如皮下脂肪瘤、伤口清创缝合等),截至去年底,全市社区平均配备药品品种达到682种,在原来基础上增长将近10个百分点。延伸处方有400余种品种,也即将近1100种药品目录可以在社区配到。市民可以通过延伸处方配备,也可以在区医联体里内配药,实现上级医院和基层药品的衔接吻合度达到83.5%。

·“网约护士”可上门服务

老龄化社会里,今年上海在三级医院开展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目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家属因工作或者等等原因没时间也不方便陪护的在重症监护室(ICU)或者在其他病房中的特级或者一级护理的对象。

闻大翔表示,免陪照护既能减轻患者在院期间家属的陪护压力,还减少交叉感染可能性,对医疗安全也有帮助,但的确增加了医院(特别是护理员)的工作负荷,市卫健委与市人社局等部门正在携手制定推进本市医疗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从加大培养力度、规范护理员岗位的职责和管理(包括激励机制,强化待遇保障等),推进本市医疗护理员队伍职业化规范化的建设,最终为市民提供更加专业的生活照护服务。

依托全市2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借助家庭医生预约以及设置家庭病床等途径,由社区护士上门为罹患疾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抽血、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导尿管护理等护理服务。据统计,2024年全市提供了10万人次的上门护理服务。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有上门护理的需求,建议优先预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对于一些电商平台等新出现的上门护理服务,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别,选择有合法资质的机构和护理人员,避免出现医疗和消费风险。

民生访谈还透露:根据专业回顾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呼吸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发生的最高概率场所是在居民小区。原来上海布置的AED(体外除颤仪)主要是公共场所、轨道交通、大型商场,居民小区反而布得很少。今年上海市卫健委将小区设置AED这项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布局提高上海的自助自救能力。全市同步开展AED操作人员培训。据统计,上海市红十字会已在全市培训了8万名操作员,按照今年目标将新增7500台AED装置,再培训9万名操作员,未来三年全市AED布置数量将达到100台/10万人,水平“看齐”新加坡。下一步,上海市卫健委还将建设上海AED设备电子地图,与120院前急救系统对接,实现“一网统管”,便于市民和参加救治人员查询,为生命护航。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如何保持体重多年不变?未来二三级医院将推广这个门诊

今天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透露,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今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上海积极响应,市卫健委联合16个部门已经印发了《上海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体重管理措施。下一步,上海将在二三级医疗机构推广覆盖体重管理相关门诊。

当被主持人问及

多年来体重管理为何保持不变?

闻大翔透露“秘籍”:

“尽管工作繁忙,

但周末仍坚持一些自己的

体育兴趣爱好。”

他向市民介绍:体重大家都很关心,体重异常(尤其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部分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从上海地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仍是排在前两位高死亡的因素。受到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等因素影响,成年人、部分青少年儿童,体重超重、甚至肥胖的比例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尽管上海这一水平在全国低于平均水平,但超重和肥胖比例上升趋势应引起关注。

据悉,目前全市已建成超过100家的智慧健康驿站以及慢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能为市民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体脂、血糖等指标,同时也建设了一批市民健身中心。截至今年三月底,大部分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近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设与体重管理相关的门诊,其中包括肥胖专病门诊、营养门诊、运动门诊、中医药减重门诊和儿童肥胖门诊以及孕产妇在孕期的体重管理门诊等,医疗机构因地制宜开设门诊,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体重管理的诊疗服务。

下一步,全市还将围绕“六个一”全面推进体重管理。具体为: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宣传活动发放一本健康知识读本,也就是全新的《健康体重100问》手册;绘制一组健康路线图,包括16个区16条市民健康路线;修订一个健康管理的规范,《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病综合防治》;发布一份体重管理门诊清单,这份清单涵盖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体重管理相关门诊的信息;试点一项健康政策,在杨浦区、青浦区先开始试点“健康积分制”,通过健康积分的积累,市民朋友还可以兑换礼包、礼物,这些礼物包括兑换体检服务、健康场所的券、健康文创礼品等等。

此外,国家卫健委连续三年在全国范围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的服务年,最近几年上海已完成将近10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的新建、迁建或者扩建,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正在不断扩容。数据显示,上海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核定床位大概9988张,但实际开放的床位超1.5万张,说明床位还有缺口。目前全市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覆盖所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已有64家医院开设心理门诊,48家开设睡眠门诊,未来还将不断拓展服务,帮助市民解决心理上和睡眠上障碍的问题。

上海将在静安等四区率先推广“健康画像”

今天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透露,医疗人工智能离普通市民并不遥远,上海将在四区率先推广“健康画像”,掌握市民健康数据,为健康决策提供更科学参考。

集成芯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作为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是上海高质量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尤其鼓励新药物、新医疗器械,去年上海有10个一类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其中7个是国产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3个是进口一类新药。创新医疗器械方面,去年有15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证获批上市,位列全国第一,新药和新器械均创历史新高,这也代表整个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正在高速发展。

闻大翔同时表示,上海今年计划在临床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和专病等建立五大类语料库,建设250TB原始数据和语料加工,并在这一基础上依托经信委、人工智能企业开发模型。模型的验证依托浦江实验室进一步在临床和医疗场景中实施应用。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大有可为。目前,上海市卫健委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已与市经信委、市科委、市大数据局等携手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上海市医学人工智能的建设方案》,每年会推出一些医学人工智能的模型和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提高临床的诊疗效率。

闻大翔举例: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携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开展脑脊接口临床概念验证工作,研究团队全球首创三合一的脑脊接口技术,实现了瘫痪患者的实时和精准控制肌肉。简单说,就是让瘫痪患者再次站起来甚至行走成为可能。

医疗人工智能与普通市民距离也不遥远。闻大翔特意介绍接下来将普及推广的“健康画像”,即利用医学人工智能在包括静安在内的四个区为医生提供市民的整体健康的动态历史和数据,同时也让市民主动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实现“双向赋能”。

在静安区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社区健康委基于人工智能居民健康画像已落地。对比传统的健康档案,“健康画像”具有三大方面的创新优势,第一临床理解力提升,中心组织61名临床诊疗专家,对数千份患者的真实病例做出批注训练大模型,让AI能够以医生的视角理解患者数据,并自动生成推理证据链,帮助医生能够快速理解患者的既往病情特点。第二,诊疗效率提升,医生以往就诊时需要逐项翻阅患者就诊信息,检查检验报告,现在系统在30秒内就能够根据诊疗逻辑自动生成患者的就诊重点,帮助医生能够辅助诊疗。最后,在服务模式的更新上,系统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疾病风险作出预警,还能够根据权威指南自动生成患者健康方案,推动居民从被动就医转向主动健康。

“健康画像”坚持人机协同、专业把关,这也是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原则。未来这一探索还将在全市推广。“对像卫健委这样的行业管理部门来说,‘健康画像’有利于我们了解市民健康大数据,为政策的制定、决策执行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闻大翔说。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话匣子、东方网

相关作 者:顾泳

微信编辑:Wing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