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6日讯 4月16日,德州市召开“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德州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力同,德州市审计局二级高级主管于成学,德州市审计服务保障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李鹏出席,介绍德州市审计机关强化经济监督、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举措和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全市审计机关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全面依法履职,较好发挥了审计建设性作用。连续保持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获评全国机关党建优秀品牌、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坚持政治统领,落实党的领导坚定有力。推动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制定优化党领导审计工作新机制的意见,审计政治性和权威性不断增强。完善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机制,建立与财会监督、国资监管监督贯通机制。加强对市直部门及市属国有企业内审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全市761家部门单位成立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内审工作覆盖面。

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宏观大局有力有效。坚持服务“国之大者”“市之要情”,主动跟进监督,彰显审计担当。全市共完成审计项目183个,推动健全完善制度88项。创新实施财政一体化数智审计,实现对318家市级预算单位大数据分析全覆盖,及时揭示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等方面突出问题。紧扣重大项目落地,全市完成投资审计项目12个,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领带动作用。紧盯群众切身利益,对乡村振兴、教育、养老、殡葬改革等领域开展审计,推动惠民政策落实落地。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开展村镇银行审计调查,揭示信用风险、治理管控风险等问题,力促规范经营。

勇闯改革新路,赋能审计高质量发展。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持续推动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创新。2024年,新争取、验收国家级、省级试点7个,各项工作在全国、全省审计工作相关会议作典型发言23次。配合省审计厅开展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课题研究;在全省率先出台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意见,创新推动“三审协同”,工作成效得到审计署有关领导批示;深入推进审计数字化建设,获评“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

深化强基赋能,干事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实施党建提升工程,构建机关党建品牌矩阵,获评首届全国机关党建优秀品牌。大力推进专家型人才建设,开展系列培训700余人次,人员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3人在全省审计业务技能竞赛中获奖,2项案例获全省大数据技术攻关优秀选题。

4月2日,十六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为2025年全市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全市审计机关将紧扣“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工作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开展“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为牵引,深入实施“五大强审”工程建设,推动全市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实施政治强审工程,推动党对审计工作领导更加权威高效。充分发挥党委审计委员会平台作用,构建以重大事项报告、重要事项督办、成员单位联络为主体的工作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党建业务融合提升,持续擦亮全国优秀党建品牌。加大对审计重大工作研究谋划,研究制定加强国资国企、重大项目等领域审计监督意见,统筹审计监督资源,构建系统集成、内外交互的审计新态势。

二是实施业务强审工程,推动审计服务大局更加彰显有为。按照“项目+专题”模式,紧盯重大项目开展、重大政策落实、重点任务推进,顺延资金走向实现穿透式监督。紧扣财政稳预期、调结构、防风险,加大对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健全财政制度及资金提效等方面的审计,及时反映影响资金效益的堵点痛点。紧扣抓项目稳投资促消费,加大对重大项目全过程、全周期的审计监督力度,推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紧扣保障改善民生,加大对住房、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切实把审计监督跟进到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紧扣国企领域改革,加大对国企改革推进、风险管控等关键环节监督力度,督促国企领导规范履职,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

三是实施质量强审工程,推动审计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健全审计全流程质量控制机制,系统构建审计计划编制、审计现场实施、复核审理审定、审计整改督查等一体贯通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重大问题线索“移送—查办—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严把审计整改销号和结果审核关,深化“五审联动”抓整改,切实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四是实施科技强审工程,推动智慧审计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加大数据采集力度,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构建全覆盖审计数据体系。深入推进市县数据资源和分析模型共建共享。探索以Deep 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开发应用,坚持需求驱动、实战实效,分领域分行业打造大模型应用示范场景。

五是实施人才强审工程,锻造新时代经济监督“特种部队”。深化专业团队建设,打造以数据、综合为保障,以财政、企业、投资、民生、经济责任、资源环保为主体的专业审计团队,加大跨团队审计项目组织力度,集中力量干大事。深化业务领域深度研究,打造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等学习交流平台,提升干部“能查能说能写”能力。依托绩效管理,树立“有为有位”鲜明导向,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

下一步,全市审计机关将聚焦主责主业,提升监督效能,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贡献审计力量。

答记者问

请问,审计机关在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方面,有哪些推进举措?


于成学:经济发展的快慢最终体现在项目上、落实在项目上。审计机关紧扣全市“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工作部署,加大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监督力度,切实发挥投资在扩内需、促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一是有序推进监督全面覆盖。建立全市重大投资审计项目库,从项目资金入手,摸清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的总体规模、投向结构、建设进度。加强重大项目计划安排的系统性研究,点面结合提高审计质效。今年将选取部分城建、文旅、交通、水利等重点项目,关注项目决策、项目实施、要素供给、项目运营等情况,积极破解影响项目推进、制约政策效应的堵点痛点。

二是盯紧盯实关键环节。重点关注项目审批监管、资金管理使用、招投标、工程质量、分包转包、投资绩效等关键环节,查找普遍性、典型性的风险和问题,更好发挥审计在保障资金安全、提升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今年,将重点安排对招投标领域开展审计,通过“大数据分析+重点项目延伸”的方式,深入揭示招投标领域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持续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

三是着力提高投资效益。计划对市传染病防治中心等5个项目开展工程决算审计,重点关注工程结算真实性、准确性、效益性,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用节约“真金白银”展现审计担当。  

2025年经济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请问,审计机关如何当好财政政策的“护航者”?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李鹏:今年,我们以推动强化财政管理、发挥财政政策效应、提高财政资金质效为目标,按照“7个市直部门单位+19项审计专题”的财政审计模式,在市级预算执行数据分析全覆盖的基础上,顺延财政资金脉络同步开展专项调查,提升监督精准性和系统性。

一是聚焦财政健康运行精准发力。紧扣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持续加大对财政资源统筹、预算刚性约束改革推进、财政制度落实和基础管理等审计力度,重点反映财政资金支出僵化、分配碎片化、效益不高等问题,促进预算单位各类收入全部纳入预算、非财政拨款资金统筹调配、存量资金清收到位,推动预算管控更加严格,力促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聚焦经济稳中提质精准发力。密切关注全市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等相关政策,重点加大对超长期特别国债分配管理及“两重”“两新”政策落实、技改资金效益、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引导基金、专项债使用等情况的审计力度,及时反映解决制约政策效应、影响资金效益的堵点痛点,推动财政资金统筹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扩内需促开放等重点任务上来,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是聚焦财经纪律执行精准发力。着眼于维护财经纪律严肃性,今年审计机关将着重监督检查超预算超标准开展政府采购、节庆论坛展会、重点项目年底“突击花钱”等情况,反映低效无效支出、花钱大手大脚等问题,督促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同时,在各项审计中,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审计力度,反映骗取套取、贪污侵占、损失浪费等问题,更好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

请问,审计机关在统筹推进国企领域改革,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有哪些措施?

于成学:今年,审计机关将以推动国资国企领域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实、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为目标,强化市县重点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国企改革等专项审计调查,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是紧盯国企履责担当。结合财政资金分配,延伸国企在重大项目建设、国债使用、专项债以及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方面的履职情况,沿着项目、资金一追到底,“见人、见账、见票、见物”,确保查深查透,促进企业规范经营管理。

二是紧盯国企改革推进。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落实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执行发展战略规划、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效果、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改革任务推进等情况,促进国资国企改革改出活力、改出效益。紧盯改革涉及的关键环节,严肃查处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三是紧盯国企风险管控。有序推进对全市国有企业风险管控的审计监督,及时关注产业布局、经营状况、重大资产处置、投融资管理等情况,推动国有企业防风险、提质效。坚持系统思维,将国有企业内部风险与财政、金融以及其他企业等外部风险关联起来,及时揭示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风险传导。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25年,在补齐民生短板、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上,审计机关计划做哪些工作?

李鹏:民生无小事。今年,审计机关将以助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紧盯乡村振兴、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建立审计项目库滚动管理,加大对民生资金和审计项目力度,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微腐败问题,切实把审计监督跟进到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紧扣“住有所居”,夯实安居保障根基。聚焦保障性住房、保交楼政策落实,重点关注政策执行、任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情况,推动解决项目逾期交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确保购房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聚焦物业维修基金管理,深入排查资金归集使用全流程,重点关注审批程序规范性、增值收益分配透明度,推动建立健全“阳光化”管理机制,让群众“住得安心、修得顺心”。

二是紧扣“病有所医”,筑牢医疗保障屏障。结合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嵌入医疗保障基金审计专题,重点关注全市居民医保政策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政府代缴资金到位、居民医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与定点医疗机构费用结算等情况,确保医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三是紧扣“弱有所扶”,强化优抚政策落实。开展优抚政策及资金管理使用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优抚对象认定、补助标准执行、资金发放及时性等情况,推动解决政策落实“中梗阻”问题,确保优抚对象待遇应享尽享。同时,将特色公益岗补助资金使用纳入审计范围,聚焦岗位设置合理性、补贴发放规范性及政策帮扶实效,助力困难群体既“稳就业”又“保基本”。

四是紧扣“学有所教”,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围绕教育行业领域,重点关注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等民生热点,力促教育公平与校园安全。围绕高职教育领域,重点关注教育发展规划、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政策落实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等情况,助力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建设职业教育先进城市提供审计支撑。

五是紧扣“食有所安”,助力农业稳产保供。今年将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后期管护等情况,确保项目规范建设。围绕粮食安全,开展种业相关资金和项目建设管护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深入反映影响种子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体制问题,促进种业振兴行动政策落地见效。

审计系统今年要开展“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请问有哪些具体落实举措?

王力同:今年,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决定开展“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着力解决审计立项、实施、成果利用、整改等环节存在的短板弱项。我们将聚焦制约审计规范高效的关键环节,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流程再造、工作体系重塑,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质效。

一是推动审计立项更加系统契合。坚持把立项当课题研究,结合编制审计“十五五”工作规划,分类别、分领域摸清审计对象底数,建立审计项目库及中长期审计实施规划,每年集中力量开展有影响力、有震慑力的大项目,推动形成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成果。按照“项目+专题”模式,围绕中心谋专题,带着专题干项目,确保精准审计、有的放矢。

二是推动审计实施更加规范穿透。强化项目穿透性,围绕“资金、项目、职责”,从财政关注资金分配拨付,从资金延伸到重大项目推进,从项目、资金关注到部门职责履行,一竿子插到底,实现穿透式监督。强化项目全流程管控,精准绘制审计“施工图”。对偏离预期、问题线索不深不透、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的,及时纠偏,全程把控。加强项目限时管理,明确项目开展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节点控制,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三是推动审计成果更加优质厚重。加大对共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力度,针对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等具体问题,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顺序逆向挖掘,上升到部门和行业管理高度,及时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建议,促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强化项目后评估,对所有项目按照审计质量、成果开发、案件移送等指标进行评分晾晒,大力倡树重成果、重质量的鲜明导向。

四是推动审计整改更加精准严实。深化“德审改”品牌建设,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多维度分析研判,定期编制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清单、审计常见问题防范清单,将具体问题整改上升为行业规范,实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治理一域。

五是推动干部作风更加严谨务实。深入贯彻“三个区分开来”,一体推进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常态化监督管理,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审计铁军。

闪电新闻记者 赵宇 赵胜楠 通讯员 张立波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