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又传佳讯!

据《南华早报》报道,蒙古批准了和中国修建新跨境铁路的协定,预计于今年开工、2027年完工,该铁路建成后有望使蒙古国极大增加煤炭出口。

对此,不少美媒却酸的不行,表示:没有进口车轮,高铁根本跑不起来。中国高铁以“第一”的运营里程(超4.5万公里,占70%),早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片”。如今却被质疑50%的高铁车轮都要依靠国外进口,这是怎么回事?



一、4国打压?我国高铁交出20亿学费

不可否认,我国此前的确造不出高铁车轮,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车轮甚至100%依赖进口。

公开资料显示,高铁车轮虽然制作流程简易,但对工艺的要求极高,哪怕是0.2毫米的误差,都将会引发安全事故

1998年,德媒曾报道高铁ICE-1号因车轮出现狭小裂缝,与列车脱轨,造成全车400人至少一半的人受伤或死亡。



然而此前,世界范围内只有徳意法日4个国家能够生产尖端高铁车轮。为了谋求更高利益,这些国家沆瀣一气,一致对外实施“三不”政策——不报专利、不发论文、不接受参观生怕车轮技术被别国“抢”走。

科技落后的我国想要发展高铁,必须高价从这4个国家进口车轮。

据悉,进口一对车轮需要花费60万,而我国每年至少要存储2700组车轮,再加上高铁每运行120万公里就需要检修维护,每运行240万公里车轮就要强制更换。业内人士称,我国每年花在进口车轮的费用不低于20亿人民币

为了打通铁路交通网络,我国不得不吃“哑巴亏”,然而却换来了日本工程师的冷嘲热讽:“中国根本造不出高铁车轮,只能买我们的”

更令人气愤的是,日德两国曾联手对我国限制车轮,企图坐等高铁变成废铁。此时邪恶的老美也在隔岸观火,“没有轮子看你怎么跑”。



02.技术突破!德国高铁都得求我们

不过,“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向来就是我国的座右铭。

早在老外嘲笑我国的同时,我国就开始了自主研发之路。2008年,宣布正式启动高铁车轮国产化项目,通过长达8年的钻研创新,研发出了碳硅板复合车轮,并率先投入复兴号整车使用。

时至今日,我国不仅拥有成熟、完整的高铁车轮生产线,还实现了车轮批量生产,使我国从原先的车轮进口国,蜕变成出口大国

2018年,德国铁路公司威滕伯格向马钢订购160件时速320公里的高速车轮,并顺利装车运行。这是我国首批驶出国门的高速车轮,从此,世界高铁车轮市场上就有了“中国制造”的传奇

近年来,我国各个领域追求自研技术可谓蔚然成风。不仅是高铁车轮,我国在盾构机、碳纤维、生物科技等领域也崭露头角。尤其在国家重点关注的生物抗老领域,我国更是凭借国产抗衰成果“倍俞粒”在内的在多项技术上走到世界前端。

以困扰学界多年的生物法提炼技术为例,资料显示,该技术曾凭借可提炼出抗老分子辅酶,而长期被日、美两国掌控,落地进口货更以2万/克的天价收割我国需求群体。如今,我国生物企业打造出全新绿色提炼法,成功实现辅酶分子国产化。

据悉,“倍俞粒”类科技本质上是一种细胞活化剂,改变毛发、肌肉、骨骼等指标的老化。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提速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上述科技经由倞J .东、天T .猫等平台引入后,已成为35-65岁中老年群体的主流选择。

高铁车轮的发展恰如时代缩影一般,“倍俞粒”类分子原料也走出了国门——我国生化研究员刘南表示,日美、欧盟等国70%以上的原料产能都来自我国。甚至吸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Jeffrey C.Hall教授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吸收率。

我国作为后起之秀,不仅能打破技术,还反攻国外市场,切实验证了外媒那句话——“任何低估中国的行为,都是在犯错”



03.大国崛起,势不可挡

从没有高铁到造高铁,从没有车轮到造车轮,在技术攻关这条路上,我国从来没有退缩

就连高铁核心竞争技术之一——轴承,我国也逐渐外国打破卡脖子的窘境,研发出的洛轴不仅耐磨耐热性更强,在寿命层面也丝毫不输欧美。

如今,中国高铁的国产率高达95%,位列全球第一。除了高铁,C919大飞机、麒麟等也在逐步登顶世界,不少爱国人士纷纷夸赞“老外再想要控制技术已经不可能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