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破纪录的票房表现成为影市“救星”,一度让濒临倒闭的县城影院和乡镇影城重燃希望。然而,随着三四月影市淡季到来,曾被短暂“续命”的影院再次陷入闭店焦虑,行业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

一、春节档的虚假繁荣:单一片源依赖症

《哪吒2》在春节档斩获超3亿观影人次,贡献了档期总票房的近四成,甚至让部分影院单周盈利超过半年总和‌。浙江嘉兴一家乡镇影城原计划闭店,却因《哪吒2》的火爆意外“续命”,春节档收入勉强维持日常开支‌。但影片热度消退后,影城经理坦言:“票房收入骤降,春节赚的钱仅够填补旧债窟窿。”‌

二、淡季冲击下的闭店潮:全国影城集体承压

清明档成为压垮影院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清明档票房仅3.77亿元,不足2024年同期一半‌。杭州德信影城万泰城店、北京UME华星店(经营22年的老牌影院)、上海卢米埃大融城影城等相继闭店,售票平台已无排片信息‌。据不完全统计,仅2月末至3月初,全国至少有15家影院发布闭店通知‌。



三、成本与收益失衡:影院经营的致命枷锁

影院收入高度依赖票房分账(约50%票款),需覆盖租金、人工、设备维护等数十项支出‌。以一张50元电影票为例,影院实际到手25元,而县级影院因受众规模有限,淡季日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两位数‌。部分影院尝试通过转手换主(如杭州橙天嘉禾影城更名为星光嘉映)或装修升级求生,但仍难抵御淡季亏损‌。

四、结构性难题:下沉市场的“希望与陷阱”

县城影院曾被视作蓝海,但人口流失导致受众基础薄弱。浙江某乡镇影城经理指出:“年轻人外出务工后,主力观众只剩老年人与儿童,非热门档期几乎无人购票。”‌即使春节档短暂激活市场,但缺乏常态化消费支撑,影院仍难逃“间歇性营业”的循环‌。



五、未来出路:行业自救与供应链期待

部分从业者将希望寄托于上游优质内容供给,认为“下一部爆款或许能再续命一次”‌。然而,单靠爆款影片的短期刺激无法根治行业痼疾。影院需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如场景租赁、衍生品销售),同时推动分线发行改革,避免过度依赖档期扎堆的“赌局”‌。

《哪吒2》的“神话”终将落幕,而中国影院的生存之战,仍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