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李希)4月11日,汉中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共建生态城市,共享美丽汉中”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深入南郑区非遗小镇、芳香之旅生态园及云峰寺茶园,探访当地生态保护与文旅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非遗小镇:传统技艺赋能绿色经济
南郑区黄官非遗小镇是此次采访的首站。作为“陕西藤编之乡”,黄官镇依托“五编”手工艺体系(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打造了集生产、研学、旅游于一体的非遗小镇。
近年来,紧扣建设非遗小镇,在抓实非遗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中鼓足群众腰包。大力推广“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创基地”五种发展模式,以汉中藤编为主体,聚集周边40余项非遗,培育龙头企业7家、合作社5个、家庭工坊36户,开设线上小铺80余个,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园,建成了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研创中心。持续在“延伸”上做文章,按照“一核两带三片多元”发展思路,以非遗产业园区为核心,把镇域内的红色资源、特色美食、农耕文化、绿水青山串联在非遗产业链上,实现6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3家藤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68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
生态保护方面,非遗小镇坚持“绿色至上、科技赋能”理念,将传统工艺与低碳生产结合。通过修复河段生态植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
2022年,汉中市申请了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800万元,实施了南郑区青龙桥河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要是分段对青龙桥河居民集中的8.5公里河段开展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随着该项目建成,年最大污水处理量达4.33万吨,污染物年最大减排化学需氧量7.37吨、氨氮1.08吨、总磷0.04吨,有效解决了青龙桥河周边生活污水散乱排放情况,切实改善和提升了青龙桥河水生态环境。同时极大提高了群众自主保护意识,有效减少了人为扰动,垃圾入河现象不断减少,直接受益行政村8个,受益人达510余户2000余人,其中作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的水井村,其整村污水治理率已达100%。
芳香之旅生态园: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位于汉山的芳香之旅生态园,是南郑区“两山”转化实践的又一典范。该产业园以坡地林区资源为基底,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精心规划并设计而成,是一个集“农、文、旅融合性”与“产业为主抓手”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观光体验园,旨在打造乡村田园慢生活体验地及亲子、研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
记者现场看到,产业园充分利用大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经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了四大主题体验区:农耕体验区、生态体验区、茶园体验区及非遗体验区。这些体验区不仅展示了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了农、吃、住、娱、游、闲、购等多元化的综合体验。产业园还配备了完善的设施和服务,游客可以在此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温馨;在垂钓池边悠然垂钓,放松身心;夜晚,则可以在帐篷下、木屋中伴着音乐一起烧烤、火锅,享受宁静与惬意。
云峰寺茶园:绿色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
在牟家坝镇云峰寺茶园,记者了解到,当地通过“茶园+生态+文化”模式,将传统茶产业升级为生态旅游项目。茶园采用有机种植技术,配合南郑区农村污水治理和土壤保护政策,确保茶叶品质与水土安全。
近年来,牟家坝镇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坚决扛起生态环保政治责任,努力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茶园始建于1975年,核心区域生态茶园基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的589亩。辐射带动本村及邻村茶园2000余亩。自2008年起,陆续引进了“平阳特早”、“龙井长叶”、“名选131”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产品主要有汉中仙毫、云峰翠竹、汉中炒青、汉中红茶、汉中白茶等系列产品,其中汉中仙毫、汉中炒青名茶多次在中、省、市、县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金奖,公司选送的“汉中仙毫”在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届中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南郑县云峰寺现代农业园区,2013年被汉中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主导茶业带动,2016年云峰寺村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云峰寺茶园被评为2020年陕西省茶行业“十佳美丽茶园”荣誉称号。
生态筑基,全域发展
汉中市南郑区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全区总面积2809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辖区气候温润,生态本底优越,自然风光旖旎,有“生物基因库”“秦巴聚宝盆”之美誉。
南郑区立足“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发展定位,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速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努力构建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和经济强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殊荣。2021年9月成立“两山公司”,建设生态资源统筹发展中心和“两山”农业示范基地,调查“山水林田湖矿地房文”九类生态资源资产300余处4万余亩, 7家银行授信102亿元。实施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农业+”复合产业工程,探索出特色农业产业、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两山”转化“龙藤汉山”典型,铸就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郑模式”。
通过非遗活化、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的多维融合,当地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美丽汉中”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汉中市将继续深化生态治理与产业创新,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