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王祥龙
4月15日,绵阳科技城新区快速成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揭牌运行。作为新区中试服务公共平台首个配套项目,该中心可将复杂结构零部件制作周期大幅缩短,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让技术变为产品再变为商品。
据悉,该项目从开工到揭牌运行,仅用时2个月。这个又一“新区速度”的背后,一方面是新区创新产业迅猛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方面也是新区生动实践“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中试”为抓手打造一流转化生态的深谋远虑。
近年来,新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四大创新产业发展迅猛,不少企业对高性能和复杂结构零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作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中试”成为新区集聚成果、加速转化的重要抓手,中试服务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继2024年9月20日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正式上线之后,同年10月21日,新区和专注于3D打印材料、设备及应用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特三维”)又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携手共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
中试公共服务平台
这一手“棋”可谓“一石三鸟”。首先,既解决了产业发展之需,又让中试生态得以升级——3D打印技术通过快速成型,能将复杂结构零部件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加速产品迭代效率,企业需要高性能和复杂结构零部件,“家门口”即可快速定制;技术变为产品再变为商品,也可快速验证并最终成型。
其次,依托中心的建设,新区还孵化出了一个“转化”的典型案例——由本地院所联合哈特三维、四川中科融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有激光/电弧增减材制造技术及专利,通过科技成果授权模式共建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并成立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提供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设计、增材制造加工、增(减)材制造设备定制开发、增材制造软件开发和增材制造零件后处理等技术服务,预计2025年可实现产值2500万元。
“水到渠成” 既做实保障又生态互哺中试,是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惊险一跃”。为了助力成果转化顺利跨过“死亡峡谷”,新区以“水到渠成”的方式,构建着以中试为“抓手”的成果转化生态。
签约现场
据新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新区出台《中试十条》,从顶层设计对中试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和支持。探索组建1亿元中试基金、设立5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推出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给予资金保障;打造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动“招院引所”、建成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给予技术和人才保障;开展“朋友圈助企”行动、“机器人+”应用推广行动,以应用场景助力产品的市场开拓;打造大数据产业园、AI智能制造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航空电子产业园等产业载体,为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土壤”支撑。
同时,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围绕成果转化的关键渠道、关键环节、关键要素,打造委托研发、检验检测、试制生产等为代表的“8”项技术“硬”服务和市场调研、专利布局、成果评价等为代表的“8”项科技“软”服务的特色中试服务体系。目前,平台已成功聚集119家中试服务机构,30余个中试生产线和测试线,形成了标准、专利、产品等多维度的中试知识支撑体系。
当各种保障和支撑的“水到”,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便自然“渠成”。未来,新区还将继续深化“中试+”生态建设,瞄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推动更多“实验室金果子”转化为“产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