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底4月初,都是房企发布成绩单的时间。不出意外,上市房企的2024年报依旧不太好看,甚至部分房企都没召开业绩发布会。

从数据上看,确实不太乐观,大部分房企出现营收、利润双下滑,甚至个别房企出现了亏损。房企利润下滑,地产人受到的影响自然也不小,房企总薪酬成本以及平均薪酬也出现了下滑。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一是开发业务有所下滑,但经营性业务收入增长比较可观;二是市场出现好转,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明源君在此前一文中也提到,现在房企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相信部分头部房企已经度过最难的时刻。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利润普遍下滑

但也有房企扭亏为盈

从年报数据看,行业整体的情况依然不太理想,大部分房企利润都有所下滑。

Wind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 股、港股中共 90 家内地房企预告2024年全年业绩,仅有29家预计尚能盈利,约占三成,近七成房企亏损。

其中,地产10强房企中,华润置地、中海、龙湖核心净利润排名前三,分别为254.2亿元、157.2亿元、69.7亿元。

而华润置地和龙湖的核心净利润中,经营性业务的利润占比在进一步提高。比如华润置地,核心净利润贡献占比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至40.7%。

当然,也不需要太悲观,房企的利润数据不会一直这么难看。

很多房企利润大幅下滑,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资产计提减值。

比如中国金茂去年就扭亏为盈了,去年归母净利润约10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亏损69亿元,实现扭亏并录得大幅增长。除了降本增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产计提减值大幅减少。

年报显示,金茂其他费用及损失净额为20.34亿元,较上年降低63%,主要由于集团计提发展中物业、持作出售物业、应收关联方款项减值准备金额较上年减少所致。

万科去年大幅亏损就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其中资产计提减值占到亏损总额的约70%。


管理费率下调

地产人平均薪酬还在降

房企利润普遍下滑,地产人的日子自然也不好过了。

从年报数据来看,在组织调整、团队精简的背景下,房企的管理费用连年下降。

例如,龙湖集团通过节流和费用成本的精简提效,过去三年整个集团的管理和销售两费从160亿降到107亿,去年更下降到了86.98 亿元,降幅惊人。

而管理费率来看,基本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道理很简单,房企不赚钱,减员降薪成了房企降低成本的首选手段。

今年一季度,不少头部房企,又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以进一步提升人效。

比如前段时间,某房企宣布撤销旗下所有区域,未来要调整为「总部-地产公司」两级管控模式,各城市公司也要合并缩减到14个。

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整,但组织架构还是年年调整,调整的步调也非常一致:

一方面,通过对区域进行合并整合,聚焦资源。

另一方面,从三级管控往两级管控模式转变,管理扁平化,提升组织效率。

第三方面,团队精简,尤其是总部和区域的团队,要么流向城市公司,要么直接流失。

除了组织调整,薪酬调整动作也非常大。

2022年,38家上市房企中,总薪酬同比下降的有29家,其中下调幅度最高达到66.7%。总薪酬同比增长的有9家房企。而2023年,披露了薪酬成本的36家上市房企中,总薪酬成本同比下调的有32家。

2024年,很多上市房企都没有披露这个数据,10家披露了薪酬成本的上市房企中,除了万科总薪酬上涨了12.04%,其他房企总薪酬都在减少。

原因主要是在职人数在下降,有个别房企一年就少了一两万人,非常夸张。

用2024年总薪酬支出除以职工人数,可以粗略得到一个房企的人均薪酬。

以8家披露数据的上市房企来看,地产人平均薪酬在21万左右,其中平均薪酬超过30万的只有2家,20万~30万区间的没有,有2家平均薪酬接近20万,其余的在10~15万区间。

对比2023年数据,31家上市房企中,人均薪酬超过30万的房企有4家,20~30万区间的有6家,10~20万的有17家,低于10万的有4家。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地产人的薪酬还在下降,之前我们发起过调研,数据显示,当下的地产人,10个从业人员仅有2-3个人是对自己目前的薪资满意。

虽然大部分地产人降薪,但也有少部分地产人加薪了,尤其像部门总、项目总,薪资普遍在3-5万,说明薪酬资源未来还会向高能级人才倾斜。



头部房企提升自获客占比

压降营销费率

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好几年,面对市场下行,大部分房企在营销策略上都偏保守。

一方面,受到市场疲软影响,大部分房企都选择了缩减营销费用。

从销售费用规模上看,据克而瑞数据,房企销售费用总规模自2022年开始已连续超三年下滑。2024年上半年72%的典型上市房企的销售费用同比下降,其中4家房企销售费用降幅超50%。


另一方面,把更多营销费用投在了渠道分销上面。

从房企营销费用构成上看,品牌宣传及推广费和职工薪酬持续压缩,占销售费用比重均同比下降,而分销及代理佣金占销售费用比重不降反升。比如某房企2024年分销费用占到销售费用63%。


相比之下,头部房企在营销上会更加积极进取,虽然营销费用规模也在下降,但营销费率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甚至略有提升,比如龙湖、中海、越秀等房企的营销费率都有小幅提升。


事实上,早在2017年,房企就开始严格管控营销费用支出。过去,房企对营销费用并不敏感,因为利润空间足够大;但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后,营销费用降低1%,对提升房企盈利能力,意义重大。

具体来看,头部房企主要会从两个方面来管控营销费率:

一方面,提升产品品质,高溢价提升转化效率。

营销费率只是一个比值,要降低这个比值,既可以降低分子,也就是降低销售费用的绝对值,也可以做大分母,用同样多的销售费用,撬动更多的货值。

因此,销售均价高的房企,由于客单价高,在获客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往往营销费率更低。

近两年,随着头部房企纷纷进行产品品质升级,产品端发力也成为控费的有效手段。

产品力强的高溢价项目,获客成本更低,业绩兑现力更强,对销售控费的效果贡献也会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提高自主获客效率,降低费效比。

根据克而瑞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企分销费用占比销售费用都超过了50%,而佣金点数也持续走高。

对营销费率控制得很好的头部房企,基本都在降低分销占比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核心还是提高自渠成交占比。所以这两年,头部房企都在大力建设线上自获客能力。

比如绿城是转型比较早且比较坚决的房企,早在几年前就在城市公司设立了数渠团队,负责线上拓客。2024年1-11月,绿城数字营销成交占比(自投项目)约为12%,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

比如龙湖去年在城市公司层面设了DTC中心,设有主播、投手、运营等岗位,DTC主要负责城市公司的线上获客工作,同时要对项目进行赋能。

投手负责负责拉通、监控和复盘各项目的日常投放,推动客户产出留资。主播则负责重要节点的直播,比如开盘/加推/促销,并针对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生产出优质内容。头部房企都在用的视频营销管理平台,点击了解

现在龙湖部分项目线上自拓成交占比超过10%。

万科早期做线上营销,主要以公域投放为主,投放费用比较高,这两年也逐步向”自主获客”转型。现在万科大部分区域都在城市中台设立了线上获客团队,配有主播、运营、商机跟进团队。万科某区域,线上获客中台成交占比达到10-18%。

从头部房企的做法来看,控费效需要投资策略、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的全面配合,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动作。

如果只是单纯从财务角度,去卡扣项目的费用,从客户体验上去抠成本,不仅效率很低,还可能影响业绩,得不偿失。

避免完全被渠道绑架,或是陷入单纯的降价去化,尽可能掌握营销的主动性。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