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我们便反复强调,过去汽车产业的合资模式,是独属于中国模式的智慧。但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弱到强、从青涩到成熟,中国汽车工业也完成了从过去的追随者到如今开拓者参数图片)的角色转变。

汽车新时代,手握全球最完善的“新汽车”产业链和尖端新能源、智能化技术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倒逼合资模式做出改变。



就在去年,作为合资模式的先行者,一如四十年前一般,上汽与奥迪再次勇敢迈出探索合资新模式的第一步,奥迪进一步加强国内布局,带来了奥迪115年历史上首次发布的新品牌,即基于中国用户需求打造的A U D I品牌。



在去年的品牌发布会上,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技术研发董事高德诺(Gernot Döllner)曾表示,A U D I品牌拥有百年未变的“进取”内核和品质基因。具体如何实现?前段时间被曝在瑞典进行极寒测试的A U D I品牌首款量产车或许给出了答案,即基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土壤最肥沃的中国打造,面对全球市场的严苛考验!

一句话总结:奥迪作为全球车企,出品的每一辆车都能适应全球道路环境的考验,而A U D I,也不例外,且表现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一款专为中国市场而来的A U D I却不远万里去到瑞典进行极寒测试,其想证明的,绝非中国用户可以开着A U D I完成环游世界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全球测试的另一面是全球标准

作为国内汽车市场口口相传的三大德系豪华车之一,A U D I之于国内用户,不仅仅是更科技、竞争力更强,以上优势的前提,其实都建立品质的基础之上。

回顾奥迪入华的历史,不难发现,累计超千万销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过大面积通病、品质、减配类的舆论漩涡之中。

显然,品质才是国内用户始终愿意相信奥迪的终极奥义。

无需置疑的是,无论是新造车时代,还是新能源时代,品质,始终是用户最为核心的诉求之一。汽车的本质,始终是长期耐用品、消耗品,且与使用者以及公共交通安全相关的属性,决定了它不被允许打造成电子快消品的模样。



而这,或许才是A U D I品牌首款量产车即便绝大多数使用场景都在国内,但始终还是要到全球市场接受各种不同极限环境考验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用户。

奥迪所谓的全球标准到底包含什么?瑞典极寒环境下对于性能、续航、底盘表现的测试,或许仅仅只是诸多环节中的其中一小部分。



诸如瑞典这类极限环境的测试,A U D I出品的每一款车型与奥迪以往的任何一款车型一般,需要经历两轮,包含“两冬两夏”,测试地点包含但不限于著名的热浪滚滚的“死亡谷”、吐鲁番、极寒的黑河、瑞典等极端环境,还有各类全球知名的赛道等。



除了真实场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公里的耐久性测试外,还在品牌内部的试车场中需要经过耐久强化试验区的测试,在包含用户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用不到的可能会用到的16种极端工况,连续跑上近万公里,在此之后还需要对每个零部件进行拆解检查,损耗件维持设计使用寿命的正常损耗节奏、关键结构件无异常才能进入量产阶段。

这就是奥迪的全球标准,也是奥迪历经数百年激烈竞争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相信有不少的看官都有过听闻或实践,以奥迪为引领的德系基本上没有所谓的巅峰车况后走快速下坡路的情况,或许可以看到某些韩系、日系在盐雾重的海边或风沙大的地区,不到十年锈迹斑斑或者性能大不如前,但很难听到奥迪这类品牌关于耐久性不行的说法,多的反倒是洗过之后依旧如新的好评。



这便是以奥迪为引领的车况巅峰期长、耐久性强的具象化表现,而它的背后是奥迪全球标准远超行业平均标准的耐久性测试、使用寿命测试带来的直接效果。



拉到瑞典测试的A U D I首款量产车,想要证明的并非可以开它环游世界,而是告诉所有用户,不会因为地区的差异或是能源形式的变化便放低对它的标准,每辆A U D I的前提是,先是一台奥迪,一台始终可以让用户信得过、长期品质、体验如初的奥迪。



耐久性这类的超高强度测试也仅是全球标准的一小部分,只不过是较容易被感知的特质,也是国内用户感受颇深的优势,才被重点提及。全球标准实际还包括碰撞测试、制造工艺等多方面测试。

光是碰撞测试,出自A U D I的每一款车,都需要经历过成百上千模拟仿真实测等测试,从车内假人浑身放满的传感器到车内人员的安全性,渗透到每一处细节,几乎用户各种可能遇到的、遇不到的,都已经在实验室中有过论证,安全性有所保障,才会进入量产、投放市场的阶段。



每辆A U D I车下线时也同样需要经过如此严苛的检查流程,包括内部测试场的实测、工艺误差的检测、密闭性检测等等,只为交到用户手中的车完美无瑕。

这或许,才是A U D I品牌内核的真正含义。品质,从不因能源形式、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而降低。

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Fermín Soneira)去年在A U D I品牌发布时提到:“随着双方倾注各自核心优势,我们将超越中国消费者的期待。”在瑞典测试的首款A U D I品牌首款量产车再次佐证了他的说法,A U D I品牌旗下的每一款产品,都将100%传承奥迪基因,奥迪在汽车市场打拼百年所积累的所有经验、标准,都将倾注于新车之上。

“进取”“科技先锋”的内核清晰可见

奥迪,在每一次汽车市场的变革之中,实际上都在扮演着开拓者、探索者的形象,无论是在中国市场的大胆尝试,还是选择将科技视为产品标签,都走在了行业前列,也正对应“突破科技 启迪未来”的品牌内核,这也是奥迪能一直以引领之姿立于豪华汽车市场的绝技。



显然,虽然测试车包裹层层伪装,但“突破科技 启迪未来”的科技气息却无法被掩盖,也预示这A U D I品牌首款量产车也将是奥迪年轻、科技、豪华的完美继任者。

从目前曝光的谍照来看,此前AUDI E概念车广受好评的圆形轮拱代替目前的quattro翼子板设计、全新塑造的一体式格栅都得到了保留,有着较高的还原度。



细节部分,轮毂造型以及概念车协调、颇具美感的比例与线条都得到了还原,也意味着性能以及概念车夸张的空间表现也将延续。

尤其是目前露出的一小部分灯光效果,也基本可以推测极具特色的奥迪环形灯面(AUDI Light Frame)效果将得到保留,不仅是“灯厂”醒目的灯光标识,关键是可能具备的多种动态点亮效果带来的科技感、仪式感,将维持一贯的高水准。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镂空式前扰流板、尾翼和气帘无缝等将空气动力学运用到极致的设计也并未缺席,代表着A U D I首款量产车也将完美承袭奥迪的驾控基因。



毋庸置疑,正如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技术研发董事高德诺(Gernot Döllner)所言:“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其发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通过强化本土合作,奥迪正在推动行业转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A U D I首款量产车将配备国内一流的供应商和新能源技术,同时还拥有奥迪超百年的造车经验和底盘、驾控条件。无疑,二者之间大概率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正如奥迪勇敢率先入华一般,很可能又是行业体验的一次跃迁。

跟上“中国速度”的快节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每一款德系全新豪华产品,都基本遵守一个规律,即国内版本至少晚于海外半年,某些特别过分的能迟半代。这些时间,多数用于与国内市场需求进行适配以及各种测试。



反观A U D I首款量产车已经在瑞典进行极寒测试,距离去年5月20日上汽集团与奥迪汽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项目启动,仅仅过去不到1年。

显然,相较于以往的常见流程,A U D I品牌的推进节奏远超以往任何一个合资品牌,彻底摒弃了传统车企五年、乃至十年产品规划的常规做法,反而是在以惊人的节奏跟上市场变化。时隔不到一年,首款量产车已进入即将投产阶段,产品的各种实力也走在市场第一梯队,无疑都在证明:合资新模式正在迎来“A U D I速度”。



大师观察

据目前的节奏来看,A U D I品牌首款量产车很可能将在本月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上亮相。作为奥迪与上汽的又一次勇敢尝试,它的身上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很可能将是合资模式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其表现或许将直接决定未来A U D I品牌的成功与否。因此,奥迪对中国市场的诚意和对押注中国市场的决心,在它身上应该会有最直接的体现,我们不妨期待一下A U D I如何用中国技术、中国体系完美演绎豪华先锋对电动化、智能化、新豪华的顶级理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