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近年来,闵行区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服务到哪里”彰显人文闵行的城市温度。

近日,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晨报共同推出“文明实践在闵行”专题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团队、项目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文明实践在身边、文明实践我参与”的浓厚氛围,助推全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在这里学绘本沪语、做创意手工,我很喜欢!”在三人行公益彩虹课堂上,上海市莘光学校的学生小陆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三人行公益彩虹课堂,是由上海闵行区莘庄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所开设的。作为一家社会组织,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致力于成为集众人智慧的社区智库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通过创新开展面向楼宇白领、退伍军人、社区居民以及学生等各类群体的公益服务,助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公司老总的B面:热心公益的达人

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于2019年,创办人叫李大燕,同时也是一位在莘庄镇西子国际中心拥有自己公司的企业老总。

李大燕的公司,是做进出口贸易的。工作的关系,她经常世界各地跑,去过的国家有几十个之多。

一位忙忙碌碌的“国际飞人”,哪有时间做公益?

其实,早在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前,李大燕便与公益结缘了。作为一个热心肠的人,李大燕一直是社区、是楼宇的一名积极、活跃的志愿者,乐于帮助别人。创办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正是她希望将众人的爱心凝聚起来,将“凝心凝智”发挥到更大的舞台。搭建平台,凝聚更大的爱心力量,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在李大燕的感染下,不少企业家、白领、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等都加入到了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队伍中。


为什么叫“三人行”?

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标识,主图案像一尾小鱼,也像一滴水,主图案的中间则是三个人形图案。李大燕解释说,鱼的形象寓意“海阔凭鱼跃”;水滴传达的是“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的意思。至于三个人就很好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是“谦逊,问智,有容乃大”;而且“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李大燕而言 ,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俨然是她的一份新事业。活动策划、组织联络、活动实施、开会复盘……为了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事,李大燕经常忙到晚上8、9点还没有离开办公室。

“她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核心志愿者之一、退休教师黄秋月这样评价李大燕。

由于李大燕在公益服务上倾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在公司员工的眼中,她几乎有点“主次不分”。

“自从做三人行公益组织以来,员工没少给我脸色看。”李大燕自嘲地说。


点亮微心愿,让红色记忆重新绽放

对于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张大伟心存感激。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张大伟是一位像章收藏爱好者。在他所收集的近千枚像章中,有不少极其少见的珍品。老人家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拿出全部的像章藏品,办一个展览。但是这个小心愿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实现,老人家内心不免有些惆怅。

转机出现在李大燕知道了这件事。

李大燕没有多想,就决定要帮助老人家了却心愿。

快人快语的李大燕,也是极具行动力的人,干起事来丝毫不拖泥带水。在李大燕以及三人行志愿者们的高效工作下,一个像模像样的像章专题展很快便与公众见面了。

点亮微心愿,红色记忆得以重新绽放。也正是这个展览,让张大伟和他的藏品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此后,有不少单位专门接洽他,要借用他的藏品举办展览。

李大燕的爸爸是一名空军伞降兵,作为一名军人的后代,她对退役老兵自然格外关注,进而有了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想法。在莘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支持下,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老兵提供的服务中,拍军装照是最受老兵们欢迎的活动之一。


今年80岁高龄的郑满辉,1965年入伍,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郑满辉颇感遗憾的是,当年在军营里较少留下过照片。2021年7月底,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推出了“永不褪色的荣光”八一专题活动,专门定制了当年的制式军装,让老兵们重新穿上橄榄绿,拍摄照片,重温青春岁月。

郑满辉说,这项活动令老兵们仿佛又穿越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都非常兴奋。整个活动前前后后为200余名老兵拍摄了照片。“大燕他们非常有心,还把照片放大冲印,装进相框里送我们,”郑满辉对李大燕赞不绝口。


有意思的是,在服务老兵的过程中,很多老兵为三人行团队所感动,主动加入三人行志愿者行列。郑满辉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兵,在老兵观影等许多活动中,都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其他老兵提供服务。


公益课堂,助力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

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李大燕敏锐地意识到,如何让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作为公益组织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于是,“三人行公益彩虹课堂”应运而生。


“我们是‘双减’政策后率先走进校园提供公益课程的公益组织,”李大燕介绍说。凭着一腔热情,志愿者团队每周五下午走进莘庄镇的一所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身心特点等,为10个班级、300多位学生带去传统礼仪、手语舞、科普拓展、手工DIY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课程,让每位同学在课后延时教育中都有满满的收获。

黄秋月介绍说,第一堂手工课光购买材料的费用,就花了近万元,都是李大燕自掏的腰包。

“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李大燕说,一路走过来,志愿者们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但大家累并快乐着,“孩子和家长们的肯定,让我们大家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送进这所校园里的公益课程,一直坚持了四个半月。


2022年,团队将彩虹课堂进一步优化细化,设立“莘宝去哪儿——彩虹课堂”项目,旨在让更多“莘宝”们可以通过课外拓展走进更广阔的天空,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2024年3月,三人行智能机器人科普研学营正式启航,秉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启迪创新”的理念,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科创之路,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社会性推广和创新实践。


部分优秀学员参加了2024年ENJOY AI全球总决赛。在比赛中喜获二等奖、三等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

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研学营的活动,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这些能力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莘宝去哪儿”延伸到“移动图书馆”“行走阅读”“智能机器人科普研学营”……从传统到未来,“莘宝去哪儿——彩虹课堂”带领莘宝们体验扎染、掐丝、螺钿等非遗文化,在智能机器人科普研学营中学科技、创未来……孩子们的纯真和无尽的活力在这五彩的世界里尽情释放,在一次次拓展活动中勇敢面对挑战、学会团队合作、乐于分享……“相信每一种色彩都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珍贵印记。”李大燕说。

近年来,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努力和坚持也得到了肯定。2022年,在闵行区“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中获评为“优秀社会组织”;2023年,被评为“闵行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24年,被评为闵行区“品牌社会组织”。


未来,三人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目标是继续秉持以“智库之智”更好赋能“社会之治”的理念,融合社会企业、行业精英等各领域资源,汇聚“智库”力量,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深化服务功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资源支持,助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和谐社区生态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