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汽举办了一场名为“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的活动。

老实说,大多数消费者对这样的活动感知是不强的,大家更关注的,可能还是上汽出了什么样的车,相对竞争对手有什么样的特点,只是这个可能还要一段时间展现出来。



其实上汽之夜最大的意义,是上汽这家企业彻底“变”了。变得不那么“海派”,将以全新的方式切入市场。

(1)从“技术垄断”,到“技术平权”

在发布会现场,上汽花了大量时间讲解“技术平权”。包括L2++智能驾驶的日益成熟,L3智能驾驶也已近在眼前,共享出行的最好时代即将到来,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享受普及化、平民化的智驾服务。

很多人都觉得疑惑,这么大的阵仗就讲这种“烂大街”的论调?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宣言,正意味着上汽的思维已经发生改变。



上汽是如何“发家”的?上汽之夜的官方说法,是从70年前的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起家,“草窝里飞出金凤凰”做出了凤凰牌轿车,然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创合资合作的行业先河,再然后建立了自己完备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体系。

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上汽从来不是什么草窝里走出的金凤凰,毕竟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就代表了国内最高的工业水准。至于合资合作,更属于“谁干谁赚”“有手就行”,上汽不过是赶上了风口,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不全面的,上汽的成功从来不仅仅是赶上了合资风口,而是有一整套自己的合资时代方法论,那就是“技术垄断”。



上汽是合资时代自主技术最强的车企之一,上汽泛亚技术中心可以深度参与通用全球车型的本土化适配,还能主导部分全球车型的研发,比如一些车型的中国特供版或亚太版本就是泛亚技术中心自己设计的。

这是极少数具备“反向输出”能力的技术中心,尤其是在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层面,绝对是行业一线水准,甚至主导了通用电动化平台、智能网联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

光这一点,同样是合资,国内几乎没有其他车企能够做到。



上汽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的部分技术和资产,重塑了荣威和名爵品牌,技术几乎全部是上汽自主研发的。然后不仅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返销国外,继续在欧美国家大卖,这一点也没有其他车企做到。

过去几十年,上汽几乎已经将自己变成一家“合资公司”。合资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技术垄断,A技术我有你没有,我才能赚钱。大众有TSG,丰田有TNGA,本田有地球梦,甚至连马自达都有创驰蓝天,大家对各自的自留地严防死守。

上汽也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很好地消化了合资技术,甚至早早就开始反哺自己的合资公司,顺带拿了一系列的科技进步奖。

不过关于自己的技术特点,上汽却一直讳莫如深,这也是合资的特点。我拥有A技术,是为了实现垄断赚钱的,不是来与其他企业“共情”的。当然,也不光是上汽一家是这样,实际上早年成绩不错的车企,思路也都是这样。



但从2023年开始,市场的风向就变了。比亚迪越来越强势,国内汽车市场的技术路线愈发同质化,这种情况下,控制成本,追求“技术平权”开始成为主流。

不管情不情愿,吉利停掉了几何,推出了银河,星愿和银河E5参数图片)几乎就是海豚元PLUS的翻版。奇瑞自研了8AT,然后立马让2.0T+8AT的价格降到了10万元以内。

上汽挺得久一些,但从上汽之夜的表态来看,最终依然是“打不过就加入”。也挺好的,其实大家也非常期待上汽加入“技术平权”路线后的表现。毕竟从以往的履历来看,上汽这家企业真正动起来的时候,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2)从“灵魂论”,到“广发英雄帖”

2021年,上汽发表了著名的“车企灵魂论”。理由是华为提供的自动驾驶整包方案是车企的灵魂,如果与其合作,华为将成为灵魂,上汽将沦为躯体。

这番言论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实际上从2021年的节点来看,确实有积淀的车企都没有接受过整包方案。只是从结果来看,智能汽车迅速崛起,没有第一时间成功转型的上汽,似乎成了背景板。



2025年2月,上汽与华为在上海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似乎已经为这一“历史恩怨”画上了句号。实际上在此之前,上汽的思维早就改变了。虽然还是没有接受整包的解决方案,但上汽对供应商的态度确实改变了,不再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合作共赢。

在上汽之夜活动中,上汽就提出,用户喜欢什么样的智驾,上汽就给出相应的智驾方案。上汽“纠集”了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的“四大高手”,包括华为、Momenta、地平线以及大疆(地大华魔),共同构建了可兼容的全栈式架构。

当然,这并不是单向的。上汽也对自己的全球合作伙伴开放了上汽最新的电子架构、智驾系统等技术,包括之前传言的奥迪将采用智己的电动化平台。同时上汽与华为、宁德时代、地平线、OPPO、火山引擎这些头部企业的合作也不是单向的,而是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互补。



可以这么说,曾经的上汽,更像是一个“大家长”。供应商管你是博世还是法雷奥,进入我的体系就得听我的,由上汽来定义所有。这种方式在那个技术不够成熟的时代是非常适用的,毕竟上汽对造车的理解能力肯定高过单一的供应商。包括做智驾,上汽自然不觉得自己会不如初出茅庐的华为。

但现如今形势已变,在汲取了足够多的能量后,华为、Momenta这样的供应商可能真比车企本身还强大,尤其是在智驾这一块,这才是上汽转变的根本。如今的上汽,似乎更愿意把供应商推到前台来,“广发英雄帖”、“谁有能耐谁上”,只要能让造车变得更好。

(3)从独创,到共创

曾经的上汽,造车属于“独创”。这不是说上汽不听取用户意见,而是相比于快速响应需求,上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决策判断,相信自己几年磨一剑的车就是能切中用户需求。哪怕现阶段不满足,等用户认知提升后,同样有很大的市场。

但从上汽之夜的表态来看,如今的上汽开始更相信“共创”。



用户在意“省钱”,上汽就打造“效率神器”。最新的上汽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超过46.3%,搭载该系统的整车实测续航超过2200km,百公里油耗低于2.5L,就是切中当前的宣传点,也是用户在意的点。

用户追求“好用”,上汽就打造覆盖从L2+到L4级的智驾系统“全家桶”,与各种手机品牌合作做适配的智舱系统,研发可实现线控转向、原地掉头功能的智能底盘系统。

用户希望“我的地盘我做主”,上汽就开始搭建交互平台,定期收集用户声音转化为产品,在产品定义中就融入用户需求。

上汽自研的银河全栈座舱3.0,可以对接安卓、IOS、鸿蒙三大手机系统,除了手机外,甚至手表、耳机、眼镜生态场景都融入了。AI大模型也引进了,对于路线出行规划、问答解惑等运用场景进行了深度挖掘,让用户能够一句话定制个性化座舱、规划景区、剪辑路书。



甚至于一些当前用户感知不太强烈的点,上汽也进行了布局。比如智驾安全,上汽开发了一套主被动安全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将全链路、全打通、全开放的自研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毕竟安全才是自由的前提,只有用户可以放心开,驾驶才能变得更有乐趣。

简言之,上汽的整个体系动起来了,变成了用户驱动型企业。

3月份,上汽集团的销量是38.57万辆,超过比亚迪的37.74万辆,夺回国内车企销冠。但不得不说的是,上汽集团的销量增速是1.14%,比亚迪的增速是24.8%,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上汽这波转型确实慢了半拍。

但不要小看上汽的能量,作为合资时代最成功的车企,上汽的技术底蕴从来不是问题,组织能力和品控也是行业一流。只要上汽行动起来,推出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市场潜力依旧非常大。

有“精益求精”的态度,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再加上转变的胆识和想要重回第一的野心,“上汽之变”值得期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合车社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