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证让我们盼了好久,没想到今天终于得到了解决。”时隔十二年,在江门恩平市综治中心,某小区600多户业主终于拿到“大红本”。这背后,是综治中心提级管理、迎难而上,是法官释法析理,镇街厘清问题脉络,调解员情感疏导破心结,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共同促成的结果。

近年来,江门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县、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引导人民群众遇到问题、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找个说法”,确保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在综治中心“办得了事、办得成事”,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时代内涵,全面提升江门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强阵地:群众诉求“终点站”

什么是综治中心?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邻里争执,想找个地方说理?想咨询法律问题?来综治中心,“一站式”就可以帮你解决!

如果说便民中心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地方,综治中心则是为老百姓化解纠纷的地方。

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江门持续建强实战阵地。发挥县(市、区)综治中心与“信访超市”一体化运作优势,推动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平台功能融入,因地制宜创设巡回法庭、治安防范中心、涉侨纠纷调处室、土地(海洋)纠纷调处室、律师服务室等功能区,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服务。

日前,恩城街道一住户走进恩平市综治中心时,衣服上的水渍还没有干透。工作人员见状立刻带其坐下,并详细了解诉求。“楼修了一年还没修好,一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屋顶就漏水。”原来,从去年4月开始,恩城街道某小区一楼栋进行升级改造。然而直到今天仍未完工。为此,业主和施工单位就屋顶防护工作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恩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群众接待大厅。受访者供图

核实情况后,恩平市综治中心迅速统筹恩城街道综治中心开展调处。经过劝解以及多方调解,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与双方商定了解决方案,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还是你们靠谱,这么快就到现场,还帮我把问题解决了。”事后,该住户对综治中心表示感谢。

“像这样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工作中才是占据大比例的,我们不怕问题小,就怕群众嫌麻烦,有问题不想去解决。”恩平市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此外,江门通过制定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压紧压实属地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政法专职机关“三个主体责任”,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常态化开展跟踪问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传导压力。

其中,恩平市综治中心对进驻人员实行集中考核评价,争取市委支持按照30%比例评先评优。将部门落实安全稳定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指标,推动中心交办案件交得出、接得住、解得了。

目前,江门全市各级综治中心正朝着“有牌子、有场地、有力量、有职责、有机制、有效果”的目标迈进,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

聚合力:多元化解“千千结”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们讨回了血汗钱,不然我们的工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要回来。”在开平市综治中心,拿到工资的工人代表李先生高兴地说道。

此前,因开平市某建材有限公司经营困难,包括李先生在内的40多名工人的工资迟迟未能发放。多次追讨无果后,双方产生矛盾纠纷。开平市综治中心迅速介入,搭建调解平台,联合法院、司法局、信访局、人社、属地镇政府等多个部门共同调解,最终促成问题妥善解决,工人们成功拿到被拖欠的工资。


在开平综治中心签订调解协议以及司法确认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江门,这样的协同化解矛盾纠纷已成常态——

蓬江区制定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提级办理”、领导包案制度等机制,推动全区各部门形成合力,化解了一批“骨头案”。

江海区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科技应用,打造线上综合治理平台,实现数字赋能数字治理,着力打造“枫桥式”综治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新会区推动政法单位领导干部、审判执行人员每月挂点下沉镇(街)村(社区)综治中心,提供点单式、外送式服务,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台山市健全完善“智慧网格+综治中心+‘粤平安’平台”全覆盖立体式智能化工作体系,把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不仅如此,企业的“急难愁盼”也是综治中心服务的重点。

2月11日,港商袁先生到鹤山市综治中心求助,称其与江门市某塑胶五金制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阮某存在经营权纠纷。

随后,鹤山市综治中心协同市法院、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以及属地驻村律师,多次组织袁某、阮某开展调解工作。日前,在多次调解下,阮某承诺将积极配合办理变更公司登记相关手续,让企业经营重回正轨。

至此,一起持续10多年的企业内部股权和经营权纠纷,在市综治中心“一站式”多元服务体系的介入下,在不到2个月里便使双方达成和解,实现共赢。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江门各级综治中心办理群众诉求事项4.12万件,办结率98.03%,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作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综治中心通过一个中心地点,集中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做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促平安:家门口的“解忧站”

深夜的恩城街头,综治中心“平安先锋”功能型党支部党员已经动了起来,他们走到村头巷尾,走到商户摊位前,在家长里短中了解社情民意。他们用行动,不断压缩矛盾纠纷生长的空间,让市民由衷感到踏实。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为此,恩平市综治中心抓住“群众白天务工、晚上归家”的特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组团的形式,下沉社区集中开展“平安夜访”,主动了解社情民意,全面排查基层矛盾纠纷。据介绍,“弱信号”件数同比增长24%,收集解决微心愿1600多个,真正实现民忧民愁不出村。

“以前有问题还要想去哪里、找谁才可以帮我解决,没想到现在是有人来问我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解决的,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恩平市雁鹅村的何伯竖起了大拇指。

这种“治未病”的智慧,早已融入江门平安建设的基因里。近年来,江门市委政法委发挥统筹作用,构建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链”。

当“粤平安”平台与公安社区警务平台、12345平台对接,实现矛盾纠纷线上闭环管理;当调解员在榕树下闲谈中捕捉家事纠纷苗头,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点已从事后灭火转向源头防控。

在蓬江区,居民梁先生与邻居因阳台漏水维修费用问题发生口角,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不下。综治中心与属地街道的工作人员立即上门,经过释理说法,矛盾纠纷得到解决。“没想到这么快就处理好,我很感谢他们的主动介入。”屋主梁先生事后有感而发。

又如在新会区,一起初三的学生辍学在家的事情,牵动着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神经。原本就读初三的小高,受家庭环境影响,辍学在家。街道综治中心联合关工委、法律明白人、社工等多元力量立即动身。随后,在多方联动下,小高解开心结,并重回校园。

一场场纠纷的化解,都印证着“江门样本”的启示——做实基层治理工作绝不能等着问题找上门,而是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近年来,江门组建村(社区)“网格员+公安民辅警+相关专业人员”三人小组2355个,构建起现代化社会治理基础工作体系,充分发动多种群防群治力量参与治安巡逻,建立最小应急单元2759个,持续完善“1、3、5分钟”快速反应圈,以基层之治构筑起平安大厦。

群众进综治中心“一扇门”,便能让各类矛盾纠纷找到解法。一件件操心事、烦心事得到解决,一张张笑脸交织成热气腾腾的生活交响,这正是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有力回响。

下一步,江门将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稳固长治久安之基石,共筑坚实的平安江门、法治江门大厦,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

来源:南方+客户端

排版:谭年安

编辑:古慧琳

审校:何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