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深陷财务危机的美航搞出个疯狂促销:花25万美元,就能得一张不限次数、航线,还能坐头等舱的终身机票!
消息一出,大家都觉得这么高的价格得坐多少次飞机才能回本?只有冤大头才来买吧。
结果史蒂夫这个“冤大头”高高兴兴的买了,买完美航几乎崩溃的“哭着求”他别飞?
今天就来看看,史蒂夫是怎么把美航“逼疯”的?
01史上最土豪机票
1987年,美国航空业直接开始内卷,为了卷到客源,为了盈利,这是能想的办法,都想出来了。
当时的美国航空公司肩上顶着巨额债务,几次都徘徊在破产的边缘,为了尽快收拢资金,美航管理层头脑一动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营销方案——
机票不限次数。
简单来说就是你拿出25万美元就能不限次数的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任意航班,而且每次都是头等舱待遇。
如果能再加15万美元,再给你一张副票,你可以带任何人去享受这些待遇。
要知道87年的美国普通百姓人均收入也就是900美元上下浮动,要是想出行坐飞机,好一点儿的机票也就几十美元。
25万美元堪称天价!别说后面还跟了个15万的副票!
美国民众当时的声音是这样的:
“傻子才会花那么多积蓄买张飞机票!”
“想骗钱,想疯了吧。”
“绝对不会有冤大头给你们买单的。”
大家都在等着这场闹剧收尾,结果没等来闹剧结束,等来了个“傻子”。
一位年轻银行家站了出来,愉快的敲定了这笔买卖。
史蒂夫·罗斯坦直接豪掷40万美元,把这两张票收入囊中!
别说当时美国百姓了,就连他本人的亲朋好友都指着鼻子痛骂他白白让40万美元打了水漂,是个大蠢货。
史蒂夫却对着大家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或许这40万美元对别人来说是觉得不该花的也是一辈子的积蓄,但却是让他赚了一大笔!
他可不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是一名银行家。
他的工作覆盖面是整个地球,为了保证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他需要经常在世界各地穿梭,每年光在出行的费用上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且他除了工作以外,最上头的爱好就是旅行。他喜欢看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喜欢全球范围内各个城市的美味小吃。
如果光说工作上的交通支出还好,但是私人旅行上的支出则需要他本人全额承担。
虽然他非常富有,但是时间越长,这方面的支出就越大,多少还是会有些肉疼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只需要花25万美元就直接买断了自己后半生的出行,无论是工作还是因为个人爱好,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的可以乘坐航班出行,而且还是这25万里还包含了头等舱的服务。
如果觉得自己一个人出行无聊,他还能用15万的副票带上家人朋友,旅行的情绪价值也顺道买了下来,怎么能不占便宜?
买了机票之后就用!
史蒂夫可是一点儿都不和航空公司客气,买完之后整个人就好像住在了天上,除了正常工作以外,他拿出大部分的闲暇时间用于旅行。
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只要一有时间就说走就走,甚至直接开始了个环球旅行。
后来他的女儿去瑞士留学,史蒂夫舍不得女儿,干脆每个周末都“打飞的”去探望,去的时候还带着大包特产。
日常和朋友相处时,如果有哪个朋友有出行需求,史蒂夫大手一挥,直接把副票拿出来:去坐飞机吧!头等舱待遇哦!
一来二去,朋友对他交口称赞,甚至这张副票还在不知不觉中给他积累了很多人脉。
坐到最后,主票和副票都没有他这张脸有辨识度,几乎机场和飞机上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这位银行家。
02“被逼疯”的航空公司
从史蒂夫买下这张门票后的二十年,他乘坐飞机的次数超过1万次,总里程超过4000万英里。
事实证明了,这张票的确给史蒂夫带来了经济和情绪价值上的双重满足,而且早就被他给坐回本了。
史蒂夫肯定是高兴,一口一个钱没白花,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也高兴,因为能够免费坐飞机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头等舱的待遇。
周围的看客也觉得惊讶,一边感叹史蒂夫的好命,另外一边惊讶他的商业头脑和长远目光。
在这整个过程中唯一痛苦的好像只有航空公司,他多次飞行的背后是航空公司的成本像坐火箭一样上升。
40美元虽然解了美国航空公司当时的困境,但是后来史蒂夫的快乐消费让他们公司的财务报表一片飘红,原本的盈利更是成了一戳就破的肥皂泡。
根据美国航空公司对外公布出来的数据,公司要给史蒂夫承担的飞行成本每年的燃油费、机组人员的工资报酬、还有机场服务费用等加在一起要超过数百万美元。
一年两年还好说,但时间一长,美国航空公司根本扛不住这个花法,甚至把当时想出这个方法的管理层骂了个狗血喷头,但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困境。
航空公司的高层在多次会议之后想了个法子,主动的去找到史蒂夫,通知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能“高抬贵手”把票还回来。
当然肯定不能让他白还,航空公司愿意让他这20年来都白飞,然后再把他当时买那两张票的40万美元全额退还。
史蒂夫又不是傻瓜,他怎么可能不知道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支出来的成本,但是当时自己买这票的时候也不是去偷去抢才买到的,双方是友好协商,最后直接敲定的买卖,怎么能现在觉得吃亏就让他还回去呢?
而且美航这么做是打算用40万美元买断他未来日子的快乐,史蒂夫立刻严词拒绝:你们没有权利把我买的东西要回去!
软的不行,航空公司只能把当年的合同翻出来,仔细的从每个合同条款中找漏洞,最后还真的有些新发现。
史蒂夫在用飞机票出行时,有的时候会用化名;史蒂夫除了本人座位以外,还经常多订了一些其他座位,这些其他座位用于放置行李。
航空公司发现了这一点之后高兴的不成样子,直接一纸诉状把史蒂夫给告上了法庭,用的理由是史蒂夫的行为违反了合同约定,是欺诈了他们。
这件事情做的非常隐秘,并没有通知史蒂夫那边2008年史蒂夫在芝加哥奥尔黑国际机场想要坐飞机,结果直接被工作人员给拦了。
史蒂夫大怒:我从来都没有做过任何不合法的事情,现在是你们违背了当初的约定,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法庭见!
作为银行家史蒂夫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不少,自然不怕和航空公司打擂台,而且他也觉得航空公司做的太不人道了。
03无限制机票花落谁家
法庭上二人各执一词,史蒂夫的律师觉得航空公司在过去20多年里从来都没有提醒过史蒂夫购票和登机行为有什么不妥,如今觉得成本提升了,这才突然拿出来说事,根本不合理。
航空公司给出来的合同也没有说过不允许假名购票和预定多余座位,史蒂夫所有的行为都严格遵守了合同上的条款,美国航空公司是在欺诈!
美国航空公司请来的律师只是抓住了史蒂夫假名购票和超额预定座位,扰乱了正常运营秩序,违反了诚信的这个角度来反驳。
这场官司打了数年,很多记者,媒体还有各国百姓都在关注官司结果。
最后法院判处美国航空公司胜诉,说史蒂夫的行为虽然没有没有明确的合同条款约束,但是不符合契约精神。
史蒂夫憋了一肚子气,但必须要服从法律的判决。
但美国航空公司为了自己在行业中的颜面也没有把这件事儿做绝,在法庭判决结束之后,还在庭外额外给予了史蒂夫一定数额的补偿。
这场无限额机票大战总算是落下帷幕。
其实从商业角度来看,美国航空公司的决策失误其实是忽略了市场变动和人性。
他们当时这么做也是为了实现短期的现金流动和把公司的名号打出去,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但对风险预判却不够充分。
而且营销策略也忽略了各类极端情况,给出来的合同条款不够严谨,这才让他们碰到了史蒂夫这样的超级用户,吃了这么大个亏。
而史蒂夫能够花40万美元买来近20年的快乐,也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还有工作需求,他抓住了这个机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航空公司的漏洞,但这40万美元花的总的来说还是不亏。
而这场精彩的机票大战也给其他企业提了个醒,日后在商业活动中,无论是新政策还是新产品,或者是签订合同都需要谨慎再谨慎,否则不止在经济上吃亏,名声上也会跟着一落千丈。
信息源:
25万购得无限次vip机票,1987年到现在,航空公司还继续服务吗?--大象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