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廊坊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情况通报,对三河市“广告牌禁用红蓝黑底色”一事问责。“广告牌颜色闹剧”告一段落,但该事件所暴露出的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任性”,仍在持续引发讨论。

“广告牌禁用红蓝黑底色”一事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其实是网友面对“审美霸权”的一次集中爆发。从事件本身来说,红、蓝、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视觉设计中,都是常用颜色,三河市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由禁止商铺广告牌使用这些颜色,既没有专业依据,更缺乏对《广告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敬畏。而纵观各地,从统一沿街商铺招牌字体到要求商户彻夜开灯,类似的“审美霸权”事件发生过不止一次。打着整齐划一的旗号,其本质却是治理能力不足,将规范化管理异化为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控。

这种凌驾于专业与法律之上的“拍脑袋”决策,令群众反感,更应引发相关部门的警惕与反思。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的免职处理,释放出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零容忍”的明确信号。但个案问责之外,更需构建防止“拍脑袋”决策的长效机制:比如将“市民及行业代表参与”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前的必要环节;再比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既要对乱作为者问责,也要为主动纠偏者撑腰、帮利益受损方挽回损失。让基层治理决策过程更规范一些,才能让城市的营商环境更优化一些、让城市的面貌更多彩一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盛媛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