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音乐声响起,学生们有序进入操场。他们身穿整洁的校服,精神饱满,一个个自信从容。操场上,学生们利用跳箱、小栏架、小体操垫等进行发展弹跳力、腰腹力量和柔韧性的综合练习;利用绳梯进行灵敏和协调性练习;还有行进间和原地的徒手素质练习及在单杠场地进行的引体向上练习。

跑操过程中,学生们昂首挺胸,踏着一致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朝气十足。校园里到处洋溢着青春气息。

这里是山东省潍坊市新华中学,这就是学校数千名学生的“体育日常”。

新时代“三好育人”:三观正、身体棒、学习好

步入新华中学校园,随处可见“三观正、身体棒、学习好”的校训。在校长张雪梅看来,“身体棒”是“C位”,是一切的前提。

“以前,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曾有过‘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的苦恼,老师们心里都很着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开发了初中生‘三步二循环’贯通式培养体育运动特色项目,确保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让学生们动起来,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张雪梅表示。

“三步”包括晨练、课间操和晚练,全员参与保证了每天的训练时间达到2小时。“二循环”是指从时间和空间上分为校内和校外的活动循环。校内活动,由学校领导、教职工全程护航,体育教师和专家一起指导;校外活动,学校专门为学生制定家庭训练方法指导,包括心肺耐力、核心力量、腿部力量、柔韧性等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充分利用孩子们在家的零散时间,简易方便地进行体育运动。

成效如何?数字会说话:实施上述措施以来,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优良率逐年提升,达到65%。2024年潍坊市体育中考A等率达到67%,及格率达到100%,位居潍坊市前列,比潍坊城区的平均A等率高了近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学校中考升学率连年攀升,从2020年的68%到2024年的88.3%,实现五连进,跃居全区公办学校第一名。

张雪梅表示,多年的摸索实践证明了体育运动能为学生提供无限动力,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对记忆力、注意力和课堂行为有积极影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实现力与美、教和育的深度融合。

资源融合、体教融合、文化融合打造“冠军诞生地”

在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体育特色项目、带动学生全员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在潍坊市奎文区教体局大力推动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成为新华中学的突出特色。“为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奎文区专门出台政策,允许学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学籍调配,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合适的学校学习,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奎文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董雪洁说。去年6月,新华中学与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深入开展合作办学。潍坊市体校在奎文区体校设立篮球分校和跆拳道训练基地,协助日常训练,并为奎文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技赛事提供专业指导,新华中学由“一般学校”变身为一专多能。

依托良好的体育教学基础,近年来新华中学培养并输送了一大批体育特长生。

在传统印象中,体育特长生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体育技能强,学习成绩差,未来出路窄”,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度、支持度偏低。

而在新华中学,体育特长生不是“特例”,更没有“特权”。按照“要特长更要成长”的思路和理念,学校严把入门关、训练关、学业关,将体育特长生与其他学生统一编班,制定训练管理制度,统筹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特长训练和文化学习,目标就是坚持新时代“三好育人”的办学原则,培养孩子做责任担当者、终生运动者、问题解决者,促进全面发展。

据统计,自体育运动学校挂牌以来,已累计向上级各类学校培养输送优秀运动人才300余名;校队代表奎文区在潍坊市第二十一届运动会中斩获26金10银9铜,涵盖篮球双冠、啦啦操市赛冠军以及跆拳道、击剑、田径等十余个项目的好成绩,持续领跑区域赛事成绩榜。

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体育特长生绝非只有从事专业体育这一条出路,还可以通过升入高中进入优秀的大学。目前效力于CBA辽宁队的王岚嵚,在2022年以清华大学男篮运动员身份成为CBA选秀状元,他就成长、成才于新华中学。这些年,王岚嵚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母校和师弟师妹们交流心得,鼓励大家刻苦训练、全面发展,为学校争光,为人生添彩。

1+1大于2

周五下午,新华中学跆拳道馆内,孩子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基本功,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呐喊声虽稚嫩但充满力量。这是附近小学的课后体育社团正在训练。同一时间,新华中学的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内,也都有附近学校的课后体育活动在开展,氛围热气腾腾、活力满满。

张雪梅介绍,新华中学建校之初只有一个300米跑道的非标准运动场。2022年,学校建成全新体育馆。为更好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区教体局大力支持下,按照“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资运营、社会共享成果”的合作思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场馆运营,做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通过多方合作,共投资700万元对体育馆进行改造提升,为周边3所学校、2所幼儿园提供体育项目普及服务约2万人次,向市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约3万人次,实现了1+1大于2的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学校与第三方共享专业教练团队和训练资源,深度开展体教融合。依托场馆,学校先后开设了篮球、跆拳道、羽毛球、游泳等兴趣社团,并将篮球班级联赛、学生拔河比赛、教师趣味运动会等搬到体育馆内,充分激发师生运动激情与活力。

全新的体育馆不但破解了场地短板,而且成为学校长板。2022年以来,该场馆通过承办国家级、省市级体育赛事和“奥运冠军进校园”等活动,将高水平赛事、优秀运动员带进校园、带到学生身边,不仅开拓了师生眼界,更激发了学生们立志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将学校教学、文化理念与体育精神融会贯通。

“体育是最顶级的教育!”接受记者采访时,张雪梅不止一次重复这句话。这不仅是一位基层校长的所思所为,更是对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让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在体育活动中强意志、健身心,眼中闪耀光芒,脚下充满力量,回归教育初心,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转自4月16日《中国体育报》01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