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天安门广场,估计所有去过北京的人都到过那里,也都会被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吸引。

但很多人在观瞻后都会产生了一个疑问——新中国成立后,从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拍摄彩色照片了,为什么城楼上不挂毛主席的真实照片,而是坚持挂毛主席的画像呢?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考虑。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把时间拨回到1949年2月。是日北平举行了和平解放庆祝大会,准备会议的工作人员在开会现场挂上了毛主席的画像。自此之后,北平只要有重要活动和会议,都要挂起毛主席的画像。

当时组织上已经考虑到应该创作一幅更大的毛主席画像,直接挂到天安门城楼上,因为该区域是北京最醒目的位置。

于是安排画家周令钊担任主笔,完成了第一幅巨幅作品,在这一年的7月7日悬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这是第一幅。


但到了开国大典的时候,经过讨论,天安门城楼又换了一副,换成了毛主席戴八角帽的一副画像,作者依然是周令钊。

或许在普通人看来,只要画好画像就行,这里面难道有什么说法吗?

这幅画像其实真的不简单,从创作到修改,到最后确定,可以说历经波折。

当周令钊接到新的任务,得知这幅画要在开国大典当天使用时候,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件事非同寻常。

首先,开国大典是意义非凡的政治活动,这次活动旨在向国内外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了,旧的历史时期结束了。毛主席当天要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并见证历史,国内外媒体都会目睹并且拍下当天的影像资料,所以容不得任何疏忽,就连大典当天的着装细节,当时都提前讨论了很长时间。

他要创作的巨幅毛主席画像要挂在天安门正中心被所有人看到,显然更不能出任何差错。


其次是从画家的角度出发,很多人画了一辈子画,但作品注定只能被一部分人看到,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名气,画的再好,也就只有周围几个亲属见过他的画。

有的人虽然是顶级名家,例如齐白石,都知道他是中国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在国外也是公认的世界艺术大师。但很多人只知道齐白石,并未真的见过齐白石的作品,哪怕是印刷品或者网上照片其实也没见过,因为没有关注过艺术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周令钊的这幅毛主席画像只要挂上去,就意味着他的作品已经载入了史册,会让很多人看到,他也会因此在艺术史上留下名字,和齐白石等顶级大家一样不可磨灭。


所以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这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他内心是非常激动,当天晚上就难以入眠,反复思考该如何创作毛主席巨幅画像,如何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毛主席的风采。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思考,他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消息传到了时任北京市长聂荣臻耳中。聂荣臻第一时间赶来看作品,当场提出了表扬,称赞画得好,有毛主席的神韵。但细心的聂荣臻还是提出了意见。


聂荣臻关注到作品上毛主席的扣子是敞开的,这是因为周令钊参考的真实照片上扣子确实是敞开的。

聂荣臻觉得扣子最好全都整齐系上,显得更庄严一些。于是周令钊立刻修改,等他修改完回家后,他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聂荣臻又想到了一个方面,那就是毛主席的衣服上有“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虽然远看不太清楚,但如果细看,会感觉这五个字破坏了画面的协调性,略显突兀。

聂荣臻反复想了半天,觉得还是应该去掉这五个字。


考虑到明天天亮开国大典就开始了,画像也已经挂了上去,现在拿下来再改已经来不及了。工作人员赶紧拿上梯子和画材,跟着周令钊赶到天安门跟前,他在梯子反复上下进行修改,终于在天亮前完成了作品。


后来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陆续换了好几次,1977年画家葛小光担任了主笔,有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挂画像,而不是照片。

他说照片只能做到表面相似,但拍不出神韵,有局限性,但画像可以弥补照片的不足,同时突出人物的非凡风采,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挂画像的原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