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尘渐退,南方空气质量逐步回归清新

4月15日,广东沿海一带的天气终于迎来阶段性转折。在偏东气流的引导下,前几日那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沙尘过程正逐步走向尾声。随着大气环流的调整以及自然沉降的进行,珠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终于恢复,时隔三天重新步入良好水平。尤其是在广州、佛山、深圳等城市,能见度明显改善,街头绿植仿佛也从蒙尘状态中恢复了颜色。



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南方尚处于污染状态的一些区域也将陆续清仓,预计到4月17日左右,连华南及四川盆地残存的沙尘颗粒也将被彻底清扫。这也意味着,自内蒙古戈壁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南海的这场万里飞沙的旅程,终于可以正式画上句号。尽管这场跨越式的沙尘天气给不少地区带来了空气质量的短暂恶化,但也留下了诸多值得警惕与研究的现象,比如长江流域泥雨的出现、PM10爆表的极端数值等,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也再次敲响了天气极端化的警钟。



二、华北升温迅猛昼夜温差刷新纪录,炎热级大升温开启

与南方沙尘逐步散去相呼应的是北方的气温快速回升。由于西北干空气主导,配合强烈阳光照射,干燥偏西气流翻越燕山、太行山一线冲入华北平原后,变得更加干燥而灼热。4月15日这天,华北不少地方不仅出现罕见的春季高温,昼夜温差更是突破常规,令人直呼早晚像冬天,中午像盛夏。



举例来看,天津西青国家气象站当日记录的气温范围是6.3℃至31.5℃,全天温差达到了25.2度,打破了该站建站以来的单日最大温差纪录(原纪录为1952年5月21日的24.5度)。同一时间,北京、石家庄的最高气温也分别达到31.5℃和31℃,成为2025年以来首次突破30℃大关的代表性城市。



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天,华北的升温态势还会继续攀升,部分地区有望挑战35℃以上的高温,白天几乎可以短袖出门,甚至有人已经提前开启空调。而与此同时,早晚的低温仍保持在10℃以下,容易让人因穿衣不当而感冒或中暑,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是老人、小孩和体质偏弱的人群,更要注意防范冷热交替的健康风险。



三、前汛期暴雨即将登场,强对流天气需高度警惕

与此同时,全国大气环流仍在悄然重塑。随着南支槽和高原槽相继逼近并活跃起来,副热带高压开始逐渐增强,西南急流也有了明显加速的迹象,并逐步在南方上空形成一条清晰的切变线。更值得注意的是,南亚季风的建立迹象已经隐约可见,这也为接下来南方水汽的强势输送打下了基础。



从4月16日起,贵州、江南以及华南大部将迎来较为连贯的降水过程,预计小到中雨将成为主旋律,局地还会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强度和范围都呈现上升趋势。进入18日至19日,降水过程将进一步发展深化,江南、华南北部和东部、以及贵州等地将迎来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望出现暴雨级别的集中降水,期间不排除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乃至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日至24日这一阶段,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的降水将进入又一轮活跃期,整体雨量明显高于常年同期,华南部分地区的累计降水量甚至可能超过一倍。加上气温升高和西南急流的进一步活跃,大气能量积蓄迅速,在这种条件下强对流天气将变得更加剧烈且频繁。气象部门提示,南方不少地区已经出现进入前汛期的早期信号,未来一段时间需重点关注山洪、滑坡、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的风险。前汛期到来之际,天气最为复杂多变。出行在外,不妨多关注一下最新的气象预报,及时做好防晒、防雨防雷暴等准备措施,才能更从容地应对这接连不断的天气变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