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运河岸边人家的生活故事为主线的央视大剧《北上》,引发诸多共鸣。在无锡,一场京杭大运河主题摄影展活动,也引发了周边居民的“北上”回忆……



4月15日,一场以“守护运河水脉 共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在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丽新路社区开展,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关注。他们说,运河是生活的一部分,时光流转,岁月向前,得益于精心的呵护和科学的谋划、建设,古运河正焕发新的面貌,他们的生活也已翻天覆地。



77岁的许根娣,上世纪70年代嫁到了吴桥西路(现北塘大街),住在建华厂职工宿舍(现建华新村),家门口就是京杭大运河,一双儿女也出生在此,至今已50年。在她的记忆里,当年的运河里来往的船只很多,水上运输很繁忙,沿岸的码头更停泊了众多船只,船民们上岸采购,再回到船上生活,热闹而嘈杂。



与此同时,周边则是很多临时搭建的房子,居住着从各地来到这里讨生活的人,收废品或卖点日用品或自己种的蔬菜,“印象深的,就是路面坑坑洼洼,而且交通很不便,出门主要步行或自行车,大风一起就尘土飞扬,环境乱糟糟,生活状态可想而知!”许阿姨说,那个时候这里还是很偏的地方,一般人很少来,也很少被关注。



如今,随着城市的更新,当年的临时搭建被清理了,“脏乱差”不见了,狭窄又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宽阔的双向柏油路,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岸堤做了加固和美化,临水生态走廊布设了人文景观,成了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现在我每天沿着运河散步,来回2个小时,锻炼身体,空气也好!”与此同时,大运河上货运船只来往不断,运输业依然很繁忙,水运的优势在新时代得以重新焕发。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这里不再淹水了!”82岁的桂建民是泰州人,年轻时因部队转业到无锡,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大运河边生活,然后退休。他说,早些年,因为运河地势比居民区高很多,以及堤岸建设的问题,建华新村一片每到汛期就被淹,印象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家里,水没到了大人的胸膛位置,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帮助大家度过汛期,但一直淹水不断。最近几年,随着市政建设和运河航道整治,“淹水”的问题终于得以“根治”。



老人说,这几十年来,得益于交通区位、政府规划和建设,当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整个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无锡发展地非常快,灵山大佛、鼋头渚,还有春晚,都让无锡越来越有吸引力!”作为运河畔的居民,他们也拥有了很好的绿化公园、配套设施。特别是周边新小区建成后,人也越来越多,地方越来越热闹,依水而居的他们,享受着不一样的繁华。

记者了解到,北大街街道辖区内的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分支,河道全长约2800米,河面宽约10—80米。沿河有北塘大街、接官亭弄以及保利达江湾城、嘉禾现代城等居民小区。在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当地政府下足了功夫:五年来,通过生态调水、底泥疏浚等治理措施,运河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5米,消失多年的鳑鲏鱼重现碧波;精网微格护碧水,生态治理不再是冰冷的工程数据,而是浸润着人文温度的文明传承;通过大力治理,实现人文生态共生长,古运河焕发新生机。

正如摄影展照片记录的镜头一样,如今的北大街段的京杭大运河,碧波如练,正演绎着生态文明的现代叙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丁皓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