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中,任何牵涉到重大利益的交易,当场验货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甭管这笔交易是如何达成的,这都跟别人把钱交给你时会要你当面点一下数目是一个道理,为了就是一让彼此心里踏实。

韩信因为一系列极其狗血的波折,终于被刘邦任命为汉军的大将军了。大将军,其实就相当于三军统帅,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阶岗位。所以,刘邦是不可能不亲自对韩信进行深入面试、验货的。



一般地,这种高级人才的鉴定往往都是以专家评审团的方式而进行的,但是说实话,当时的刘邦集团中在军事方面有资格和水平对韩信进行面试的人并不多,所以对韩信进行终极面试的事情就交给了刘邦这个老板了。

实话实说,如果当时的韩信在刘邦那里面试不过关,他会死得很惨的。因为这种牵涉核心利益的被诈骗的感觉,几乎是所有老板都承受不了的,刘邦一定会恼羞成怒地杀了韩信以泄心头之恨的。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关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之前军事上不怎么给力的刘邦能不能客观地面试出韩信的真实水平?这个问题需要纠正一下大家的偏见,其实刘邦跟他的著名后代刘备一样,军事统帅才能被低估了,他们虽然没有达到顶级军事家的水准,但其实领兵作战的能力并不差。比如刘邦刚刚起事就能跟张良探讨《太公兵法》这种深奥的专业名作,而且后面兵仙韩信也亲口承认刘邦是有将十万兵的能力的,同时代的名将英布后来造反的时候,也说自己有点吃不住的汉军将领只有韩信、刘邦和彭越三人,整个汉初平定异姓诸侯王的战争全部都是刘邦独自领兵作战完成的。有如此表现的刘邦,军事水准不会差到哪里去,只是没法跟项羽、韩信这种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相比而已。

第二个问题就是之前从未有过任何带兵作战经验的韩信能否通过刘邦的考验?他会不会沦为赵括那样的笑话?这个问题因为结果已经是众所周知了,所以也不存在有啥可讨论的。咱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韩信是凭借什么东西、以什么方式获得刘邦的终极认可的?



关于韩信入职大将军的首秀或者就叫入职汇报,在《史记》和《汉书》中都写下了这么五个字:“韩信申军法”。“申军法”三个字其实就是韩信首秀的核心内容。

但是,韩信申的是什么军法呢?他的军事思想是什么呢?理论支撑是什么?体系架构又是什么呢?其实从上面秦朝和汉初的军功设置对比图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汉承秦制,韩信的军事管理体系和思想就是源自秦朝(秦国)嘛!所以,借此大家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萧何能够快速地识别韩信的才华呢?因为他们就是专业不同的同门师兄弟嘛!都是从大秦培训学院学成归来的嘛!

再多说一句,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一定要多向萧何和韩信学习这种拿来主义。其实我们仔细去想一想,真的有很多自创体系的大才吗?其实大多数优秀人士都只是做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地制宜地合理实施拿来主义而已。比如为什么说天下文人都是贼?优秀的文化人能够把先贤留下了的宝贵文化遗产理解透彻、吸收充分、运用得当,这就相当了不起了,别老是想着什么创新,创新精神和思想确实很重要,但是意义重大的创新却不是一般人能够实现的。总之,要明白“萧规曹随”的正确价值和意义。



刘邦因为已经答应了萧何要任命为大将军,所以立马就设坛为韩信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拜将仪式。目的就是广而告之加静观其变。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的那帮老兄弟肯定是会不服的,他们一定会对韩信提出各种质疑甚至刁难的,然后刘邦就可以顺理成章要求对韩信进行验货了。你不是说你能耐特别大吗?那么当前这个紧张局面你该如何破局呢?你总得有个具体的思路和方案吧?

果不其然,韩信登坛拜将之时,刘邦手下的将军质疑、起哄的人一大片,然后刘邦便把韩信喊到办公室谈话了。你自己也看到了,不是我不相信你,而是广大兄弟们不相信你,你得拿出点真本事来给我瞧瞧了。



韩信应该是早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地应对刘邦。开腔就是直击刘邦的痛点,直接问刘邦,你是要跟项羽争夺天下,那您自己觉得,若论兵将的英勇、强悍、精良,您比得上项羽吗?

刘邦也算是客观,如实地回答,说自己自然是不如项羽。

韩信接过这个话茬,说自己也认为刘邦不如项羽。



但是,你韩信不能光提出问题而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呀,所以韩信随即话风一转,便详细对刘邦介绍起他对项羽的了解来:

第一、项羽个人能力相当突出,本人相当能打。但是也正是因为项羽本人太猛,导致他对手下部将的依赖性就没那么强烈,所以很多项羽的战将就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项羽跟部下难以形成合力。所以,项羽之勇只能算匹夫之勇。这一点,韩信就差没拿自己来举例了。

但是,韩信这么说有没有道理呢?还是那句老话,要一分为二地去看。统帅的过于优秀确实会压缩下属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不能如韩信这样把统帅的过于优秀说成是致命缺点。只不过,韩信这么说刘邦还是很满意的,因为刘邦确实在个人能力方面不如项羽,韩信这么说能让他心理平衡不少。假如刘邦比项羽要优秀,韩信这么说就会拍马屁拍到马腿上去了。总之,大家要记住,很多历史问题都是正说反说都有道理的,读懂说话人为什么这么说才是关键。



第二、项羽这个人虽然对待下属友爱慈善、言语温和,甚至看到士兵生病都会难过得掉眼泪,有啥好吃好喝的也愿意给士兵分享。但就是舍不得给下属封官,经常把官印放在手里摸来摸去,把官印摸得溜光的还舍不得送出去。这说明项羽这个人舍不得核心利益,是不能真正让底下人誓死效忠的!

韩信这一番话其实是明显在中伤项羽的。人家项羽对待下属那么关爱,怎么就会舍不得给手下人封官呢?英布一个囚徒出身都被封王了,还要如何?还有钟离眜、龙且、季布等很多部将直到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们的项王,怎么就没有人愿意誓死效忠项羽呢?还有,西汉名臣郑当时的父亲郑荣宁愿放弃大汉的荣华富贵也不愿按刘邦的指令改口称项羽为项藉。忠于项羽的人其实很多!再说,你说人家项羽把官印摸得发亮还不愿意交给下属,逗我们玩吗?给你一个官印,你给我摸出油光发亮试试?其实这是韩信在发泄项羽没有重用他的不满。



第三、项羽这个人太霸道,没什么原则。他依靠自己独霸天下的武力使得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分封诸侯时以自己的情感和爱好为主导,导致天下诸侯会不服他的。

这个其实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为分封诸侯这种事,甭管是谁来分封,都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而且咱们之前也详细分析过项羽的分封诸侯,其实总体上还算比较公平的。在韩信嘴里,这就变成啥也不是了。很明显,韩信这是替在分封诸侯中受了委屈的刘邦出气。



在对项羽进行自嗨式的批判之后,韩信必须要给点实质性的参考意见了,不然光靠打嘴炮攻击项羽是不能述职过关的,所以韩信又紧接着给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第一、项羽驱逐了义帝熊心,这是一个挺招黑的政治错误,天下群雄都可以以此来攻击他。言下之意,这也是你反攻项羽的极好政治名义。

第二、项羽平时过于暴力,所以不太得民心(跟前面的待人温和相矛盾哈),老百姓只会暂时屈服于他,而不会真正归心于他。言下之意,这是你将来挖项羽墙角的很好突破点。



第三、项羽不会用人,但您知人善任;项羽舍不得大利,而您能和大家有福同享;项羽四处侵占,而您带领勇士们往家乡战斗。言下之意,你要对自己保持必胜的信心。至于项羽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那不重要,你信了,那就是真的。

第四、现在替项羽戍守三秦之地的三秦王本是秦国降将,在秦人眼里就是奸贼,不得人心。项羽又在新安坑杀了秦卒二十余万人,秦人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三秦王很难守住关中。而您在关中约法三章,三秦子弟对您的印象极好,都希望您能当关中王。再说,按照怀王之约的约定,这个关中王本就应该是您来当。你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关中,名正言顺。言下之意,你要趁着项羽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赶紧从关中方向打出去。



所以,把韩信的述职报告总结一下,其实核心意思就是这么几点:第一项羽是不得人心的而刘邦是得人心的,所以刘邦要自信起来;第二就是建议刘邦走“发动群众,搞统一战线”这一条路,单挑不行就群殴,反正得跟项羽干到底;第三就是明确当务之急是迅速还定三秦,这事不能拖,拖久了有利态势就是慢慢衰减。

刘邦是什么人?混迹江湖多年的老麻雀外加自带天赋精通人性管理的聪明人,很多事情一点就通嘛,经过韩信这番听着舒服、想着靠谱的建议,立马就思路清晰起来了。对呀,咱为什么老想着要跟项羽单挑呢?为什么老想着要跟项羽光明正大地对打呢?咱们搞群殴、玩阴的不行吗?于是,内心之中大大地给韩信点了一个赞。



后来,刘邦又问了韩信一些战术操作方案方面的问题,韩信又把早已烂熟于心的军改方案跟刘邦一说。其实也没啥特别神秘的东西,主要就是跟秦国军功制一样,用军功去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和战意。

这个时候,刘邦也终于明白了,韩信其实跟萧何一样,都是大秦学院的单传弟子,只不过韩信的专业是治军,萧何的专业是治国,仅此不同而已。所以也就对韩信完全认可了,随即下令韩信整军备战,令萧何在后方负责粮草税赋,准备尽快从关中打出去。



其实到此为止,韩信的述职过程和内容都介绍完了。但是,窃以为,我们作为一个读史人,应该学会去举一反三。比如我们在现实工作之中,应该如何去完成一场合格的述职呢?因为在我们的现实职场之中,只要是到了一定级别的岗位,是需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述职的。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领导岗位就是那么好混的哦。

韩信这次述职其实叫事前述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任前审查。这一类的述职一般有以下三个核心要素是需要大家动心思去仔细考量的。



第一点、述职的核心目的一定要明确,老板让你去述职其实潜意识是想要考察你能帮他解决什么样的核心问题。所以,必须要直击老板的关键痛点、抓住老板的核心诉求。这就是抓重点的能力,那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能不谈就不谈,因为老板花费那么大的成本雇用了你,绝对不是让你来跟他聊一些家长里短的。

换句话说,你得学会在老板的痛点上去体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韩信对刘邦这一番述职汇报就完成得很漂亮。刘邦当时的痛点是什么?是被项羽压制得快要崩溃了,想反抗又打不过项羽。所以,韩信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刘邦内心的真实忧虑——你打得过项羽吗?打不过你才需要我嘛!打得过你需要我来干嘛呢?



只有这种直击痛点,才能让老板瞬间对你感兴趣。这玩意跟人在危难时刻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抓到啥都舍不得放手;也跟很多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只有把他真实病情的严重性说出来,病人才会特别依赖和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

另外,你能一眼找出老板的关键问题,也体现了你自己的能力。因为发现问题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第二点、要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出可行性分析和具体的措施,你不能光指出老板的问题,但又没有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你知道老板有病,但随即又告诉老板这病治不了,是绝症,那有个毛用,不是给老板添堵吗?

看看韩信,先在战略上藐视对手项羽,反正不管真假,张口就来。项羽他就是一只纸老虎,毛病多得去了,很不是东西,迟早会众叛亲离,咱不要怕他,敢跟他打,咱们就必赢。这是在给老板打气,跟医生给病人动手术之前会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一个意思。

等老板的信心和兴趣都建立起来了,一二三四,各种具体的措施跟着上,容不得老板不认为你说得有道理。为啥呢?因为你说得有理有据呀!市场分析中有敌我优劣势,战术预设有明确的扬长避短、统一战线、精准破局……一听就靠谱嘛!

就像韩信跟刘邦所说的那样,你打项羽就是降维打击,想输都难。就是你不打项羽,按项羽那尿性,他也会自绝于人民、自败于天下的。



第三点、最后下结论的时候,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太死,要学会把最终拍板权交给老板。而且还要给老板预留一点遐想空间。

还是以韩信为例,大家发现没有,韩信自始至终都不是停留在“如何快速帮助刘邦走出汉中”的这个当前问题上,而是从定鼎天下这个宏伟格局去跟刘邦畅想未来!怎么打?联合谁去打谁?什么节点?打到什么程度?其实韩信都有暗示。讲白了不就是打出汉中之后,先在关中发动人民战争从而在关中站稳脚跟,然后争取和团结那些对项羽不满的诸侯联合扛项?



但同时大家也能发现韩信从来就没替刘邦做任何决定,反正方案都跟你讲清楚了,你采纳不采纳、现在采纳还是以后采纳,这个你刘邦自己决定。免得有啥意外你又怨我!或者说我擅权。但只要你点头同意了,咱们就立马开干。

后面咱们将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其成功因素之中其实就有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反应迅速,要真等项羽平定了齐地之乱,那别说是一个韩信,给刘邦三个韩信,也不一定能从汉中打到关中。这一点上,大家是不得不佩服刘邦具备了决断干脆的优秀领导品质的。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多数人永远只能看到历史和生活的冰山一角?因为系统思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没有系统思维的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以为的、已知的东西去片面地等同于事情的全面性,最后不知不觉地偏离了事情的真相和逻辑。

比如,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事,其实基本上包括了积淀能力、把握机会、延伸格局、抓住核心、持续发展这一整套逻辑链条,你光积淀了能力就认为自己应该要拥有成功,可行性有多高呢?可你偏偏就早已固执地这么认为了,一旦你有能力却没有成功,你又能想得通吗?你如果想不通,情绪一旦偏激起来了,会不会越走越偏?

咱们现在在写楚汉相争的历史,有些朋友因为喜欢刘邦或者项羽,结果遇到谁说他们半点不好,不管人家说的是不是事实,就各种口吐莲花,这种人其实不就是偏激和狭隘的典型吗?没必要跟他们多解释一句,真的,不值当。就连什么话是什么人抱着什么目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基本条件都没搞清,你指望他们能明白真正的是非吗?比如文中,韩信对项羽的各种编排,大家觉得可信度有多高呢?人家只是需要这么说而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